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更严格、更长期”的伊核协议修改方案虽遭伊朗拒绝,但仍是唯一可行的谈判框架。双方可在核设施核查、导弹研发限制等议题上达成有限共识,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实施。这种“有限妥协”虽无法彻底解决矛盾,但可避免战争爆发。借鉴北约“集体防御”模式,建立由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国参与的中东安全架构。通过设立军事热线、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限制代理人战争等措施,降低误判风险。欧盟可发挥斡旋作用,推动地区国家签署《中东无核化宣言》。中东国家应加速能源转型,减少对石油经济的依赖。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绿色经济战略”等计划为地区经济多元化提供了路径。国际社会可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中东国家实现经济转型,从根本上削弱冲突的经济基础。
当前美伊以冲突的本质是后冷战时代全球权力结构调整的缩影。美国霸权的衰落、地区国家的崛起、非国家行为体的活跃共同塑造了中东的“新常态”。在这场博弈中,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唯有通过对话、妥协与制度建设才能打破“威慑-反威慑”的恶性循环,为中东地区带来持久和平。正如伊朗前外长扎里夫所言:“战争的赢家从未存在,但和平的输家却比比皆是。”(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