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指出,李在明寻求的或许是一种“非对抗性联盟”,即在维持韩美同盟框架的前提下,争取更多战略自主权;与美国继续合作,但不盲从美国的对华遏制逻辑;对中国保持合作接触,也避免落入“亲中”标签的陷阱。相比于尹锡悦对“四方安全对话”和“AUKUS”这类冷战式排他阵营的热情,李在明更倾向于构建“中美韩三方合作”的新范式。把国家命运押在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上绝不是稳妥之举。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地区稳定等领域寻找中美韩的共同利益才是现实选择。李在明或许清楚,大国角力之间,最好的生存方式不是高调表态,而是低调谋局。
然而,李在明的“非对抗性联盟”注定步履维艰。远离美国是理想,靠近美国是现实。他曾表明,实用主义外交的基础是“坚固的韩美同盟关系”,并强调深化韩美日合作的重要性。韩国国内保守派质疑李在明“亲华反美”;国外,特朗普政府也在不断施加压力,右翼人士不断发出极端言论攻击李在明的立场。面对双重夹击,李在明不得不释放出平衡信号。他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谈到,28500人的驻韩美军在美国的对华遏制策略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指出特朗普政府试图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向中国施压的手段”——这显然是对华盛顿的示好。
尽管李在明在就职演说中强调韩美同盟的重要性,但韩美关系正面临“静悄悄的危机”。特朗普政府回归后,诸如驻韩美军防卫费分摊、美韩贸易协定重新谈判等敏感议题正在一一被重新提上日程。尽管李在明在电话中似乎和特朗普相谈甚欢,但他执政之初首先要面对的是新一轮加征钢铝关税的最后通牒,这无疑将成为他处理韩美关系的“开局难题”。
在全球地缘对抗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韩国赖以游走于中美之间的战略模糊空间正在迅速收窄。特朗普式同盟政策的核心只有一个关键词:服从。稍有迟疑,韩国就可能被贴上“战略摇摆”甚至“不可靠”的标签。因此,李在明政府将面临双重压力测试: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拓展战略自主权;如何在承受美方结构性压力的同时不使韩国陷入与最大贸易伙伴的敌对关系。这将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压力测试,检验的不仅是政策技术,更是战略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