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俄罗斯的历史,从车臣到格鲁吉亚,任何敢于挑战其核心利益的对手最终都难逃被“定点清除”的命运。当年车臣武装的领导人杜达耶夫就是被导弹精准击杀,如今的泽连斯基恐怕也难以逃脱同样的结局。不同的是,车臣武装背后没有强大的西方势力撑腰,而乌克兰却错误地高估了西方盟友的“忠诚”。
中美使馆的同步预警表面上看是对本国公民的保护举措,实则反映出大国在核危机面前达成的一种默契避险策略。美国心里十分清楚,一旦俄罗斯动用战术核武器,北约东翼将直接暴露在辐射范围内,这对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将造成巨大冲击;而中国也明白,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极有可能波及到中资项目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于是,美国忙着撤侨、销毁文件,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中国则直接提醒公民“别去战区找死”,态度坚决且明确。
这种恐惧的背后凸显的是全球核秩序的极端脆弱性。乌克兰炸毁俄军核轰炸机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碰了五常共同坚守的底线,因为核威慑不仅是俄罗斯维护自身安全的“盾牌”,更是维持全球和平稳定的“保险丝”。当特朗普和普京进行通话时,两人罕见地达成了“不能让疯子玩火”的共识,这也正是美国选择与乌克兰“切割”、中国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
在大国的眼中,泽连斯基的疯狂举动远比俄罗斯的导弹更具危险性,他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将世界拖入核战争的深渊。回顾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够最终化解,关键在于美苏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核战争没有胜利者”这一残酷现实。而如今的局面则更加复杂,俄罗斯要维护自身的大国尊严,美国要避免直接卷入冲突,中国要守护自身的发展成果,而泽连斯基却妄图通过“掀桌子”的方式来实现翻盘。但他似乎忘记了,在核阴影的笼罩下,任何一个小国的“任性”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点燃人类文明毁灭之火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