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军事网站今年6月报道,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歼-35(外贸型号FC-31)开始同时向中国空军、海军以及首个海外用户巴基斯坦批量交付。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能够同时量产并出口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不仅大幅提升解放军海空联合作战能力,更将彻底改变亚太乃至全球军贸市场的战略平衡。
歼-35的交付被认为是中国在追求先进军事能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巴基斯坦的采购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第五代战斗机首次出口外国军队。如果属实,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大量装备第二款五代战机。这种装备三线并进的态势将重塑未来空中力量的竞争格局。
歼-35作为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采用“一机四型”发展思路,涵盖空军型、海军舰载型及外贸版本。其设计定位与美国的F-35类似,强调多用途作战能力,同时兼顾隐身性能与成本控制。目前,中国已开始同步交付两种型号的歼-35:一种是供空军使用的陆基型号,另一种是适配航母作战的舰载型号,后者配备电磁弹射适配装置、折叠机翼和尾钩,专为福建舰等新型弹射型航母优化。
对中国空军而言,歼-35的入列填补了歼-20重型隐身战机在战术灵活性和数量规模上的不足。歼-20主要承担制空争夺和战略打击任务,而歼-35则更偏向多功能角色,可执行对地攻击、电子战甚至协同无人机作战等任务。歼-35的部署将增强中国空军向亚洲各地投射空中力量的能力。尤其在台海、南海等热点区域,歼-35的隐身性能和传感器融合能力可大幅提升解放军的战场态势感知与精确打击能力。
对中国海军而言,歼-35舰载型的量产意味着中国航母战斗群正式迈入“隐身时代”。此前,中国海军舰载机主力仍是歼-15,虽具备较强空战能力,但缺乏隐身设计,难以在现代防空体系下生存。歼-35舰载型的列装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其隐身特性、超音速巡航能力(据称可达2.2马赫)以及先进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250公里),使其能够穿透敌方防空网络,执行远程打击任务。这将强化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
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歼-35的外贸突破同样引人注目。马来西亚《亚洲国防安全》报道称,中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向巴基斯坦提供FC-31(即歼-35外贸版)。巴基斯坦空军计划采购30至40架歼-35,其飞行员已在中国接受相关训练。这一交易若最终落实,将彻底颠覆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巴基斯坦长期面临印度在军力规模和技术上的压制,尤其是印度近年来引进法国“阵风”战斗机后,巴空军压力倍增。尽管巴基斯坦已装备中国提供的歼-10CE和“枭龙”Block3,但这些机型仍无法在技术代差上形成绝对优势。
歼-35的引入将改变这一局面,其雷达反射截面积据称低至0.001-0.01平方米,远超“阵风”的1平方米级,配合霹雳-15E超视距导弹(射程200公里),可在印度防空网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印度媒体曾担忧,巴基斯坦获得歼-35后,印度将面临长达10-20年的技术代差窗口期,而印度自研的AMCA隐身战机至少要到2036年才可能服役。
巴基斯坦选择歼-35也标志着中巴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此前,巴空军主要依赖美制F-16和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而歼-35的引进意味着其作战体系将全面“中式化”,与歼-10CE、ZDK-03预警机形成协同作战网络。尽管有分析认为巴基斯坦经济难以负担高价隐身战机,但中巴可能通过优惠贷款、矿产抵偿或技术合作降低财政压力。
歼-35的批量生产和出口标志着中国高端武器系统正式参与全球五代机市场竞争。长期以来,美国F-35凭借技术优势和盟友体系垄断国际市场,而歼-35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歼-35的竞争力在于其更灵活的商务条款和相对低廉的价格(约为F-35的2/3)。若巴基斯坦成功列装歼-35,其实战表现将直接影响后续潜在买家的采购决策。
不过,歼-35要真正挑战F-35仍面临多重障碍。美国可能通过政治施压阻止盟友购买中国战机,F-35已形成成熟的全球后勤和维护体系,而歼-35的海外支持网络尚在建设中。此外,歼-35的实战效能仍需验证,尤其是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尽管如此,歼-35的出口已打破美国在隐身战机市场的独占地位,未来国际军贸格局或将从“单极”向“多极”转变。
歼-35三线并进的交付态势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产能与技术成熟的体现,更是解放军迈向“全域隐身化”的关键一步。对国内,歼-35将助力中国海空军构建“高低搭配”的隐身战机体系;对国际,其出口标志着中国高端军工装备正式跻身全球顶级竞争舞台。歼-35的交付可能改变地区平衡,这一改变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更多国家考虑采购歼-35,全球空中力量的分布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而中国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