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专家:李在明须在中美间寻求政治平衡 实用主义外交新篇章

2025-06-08 08:30:26 来源:北雁云天

2025年6月4日,韩国第21届总统李在明正式就职,结束了韩国近半年无正式总统的政治真空期。李在明所属的共同民主党在选举中提出“实用主义外交”理念,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平衡发展与美、中、日、俄等大国的关系。这种外交路线的调整是对尹锡悦政府“价值观外交”的修正,也是应对韩国当前复杂内外挑战的必然选择。

李在明的外交政策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主张通过多元化外交减轻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例如,他在竞选期间明确表示将优先恢复中韩经济合作,并重启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以应对韩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8%的严峻形势。其次,他强调韩美同盟的重要性,但反对过度战略绑定,认为韩美同盟应服务于韩国的安全利益,而非成为卷入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最后,他推动朝鲜半岛问题分阶段解决,主张先通过缓和军事紧张、恢复南北交流创造对话氛围,再逐步推进无核化进程。

这种实用主义外交的背后,是韩国社会对尹锡悦政府外交政策的反思。尹锡悦时期过度强调“亲美和日”,导致中韩关系持续恶化,同时在朝核问题上陷入僵局,民众普遍期待新政府能带来外交突破。李在明的上台为韩国外交注入了务实平衡的新思维,但也面临美国保守势力的强大压力。例如,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等智库公开要求韩国在中美冲突中无条件支持华盛顿,并指责李在明的“中立路线”不可行。

李在明就任后,韩美首脑外交将时隔半年重启。预计李在明最快可能于6月中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首次会谈,而6月15日至17日在加拿大举行的G7峰会可能成为双方会晤的首个平台。此次会谈的核心议题将围绕韩美关税谈判和防务合作展开。

在关税问题上,特朗普政府以韩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556亿美元为由,要求韩国采取对等关税措施,并将关税、防卫费分摊、产业合作等问题捆绑谈判。韩国对美出口的汽车、半导体等核心产业面临25%关税的威胁,这将直接冲击韩国经济。李在明政府的应对策略显示出两难处境:一方面,韩国需要维护与美国的经贸关系,避免被排除在“印太经济框架”之外;另一方面,过度妥协可能损害国内产业利益,引发民众不满。目前,韩国正考虑通过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扩大对美投资等方式缓解顺差压力,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尚待观察。

防务合作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承担更多驻韩美军费用,并考虑将驻韩美军从2.85万人削减4500人,转移至关岛等地。这一调整既反映美国的战略灵活性需求,也对韩国的安全依赖提出挑战。李在明政府的回应较为谨慎,强调“韩美同盟需基于平等协商”,同时推动韩国国防自主化,例如计划采购新型战斗机和导弹防御系统。这种“以合作换自主”的策略,试图在维护同盟关系的同时降低对美依赖。

加拿大作为2025年G7轮值主席国,已明确表示将邀请韩国参加峰会,这为李在明政府提供了展示国际影响力的舞台。韩国对此次邀请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其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的关键契机。从战略层面看,韩国的G7参与可能带来三大影响:一是经济合作的深化,韩国与加拿大在半导体、电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已达成合作意向;二是地缘政治的平衡,G7峰会可能成为韩国展示“实用主义外交”的窗口;三是国内政治的加分项,若韩国能在G7框架内推动议题设置,如主导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将提升李在明政府的国际形象,巩固其国内执政基础。然而,这也可能引发中国的疑虑,尤其是在半导体等敏感领域的合作可能被解读为“选边站队”。

就在李在明政府成立当天,韩国宣布全面中止《9·19军事协议》,恢复在朝韩边境的实弹演习和心理战措施。这一决定直接回应朝鲜近期向韩国投放“垃圾气球”的行为,但也标志着朝韩和解进程的重大倒退。《9·19军事协议》是2018年朝韩领导人签署的重要成果,旨在消除边境军事敌对状态。然而,随着朝韩关系持续恶化,协议名存实亡。韩国此次中止协议,不仅解除了对朝军事活动的法律限制,还可能引发朝鲜的报复性措施,如重启核试验或导弹发射。美国前六方会谈副代表约瑟夫·德特拉尼警告称,协议中止将移除朝韩边境的“安全装置”,大幅增加意外冲突风险。

李在明政府的这一决策凸显其在朝韩关系上的“务实”转向。一方面,通过强硬措施回应国内保守派的压力,避免被指责“对朝软弱”;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军事威慑迫使朝鲜回到谈判桌前。然而,这种“以压促谈”的策略可能适得其反。朝鲜已明确表示将不再受协议约束,并恢复一切军事措施,半岛局势进入“高风险期”。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实践本质上是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平衡策略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上的双重依赖,韩国既是美国的安全盟友,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安全上的自主化努力,韩国正逐步推进国防自主,计划在2026年前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5%,并加速国产武器研发;外交上的多边主义转向,除了强化韩美同盟和中韩合作,韩国还积极拓展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关系。然而,这种平衡策略的可行性面临考验。美国保守势力持续施压,要求韩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选边站队”;中国则对韩国参与美日韩军事合作保持警惕。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维护国家利益,将是李在明政府外交智慧的终极考验。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政策已展现出明确的调整方向,但实际成效取决于国内政治的稳定性、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共同民主党虽掌控国会,但保守派的掣肘仍存。例如,国民力量党强烈反对李在明的司法改革和对朝缓和政策,可能通过立法程序阻碍其外交议程。若李在明无法有效整合国内政治力量,其外交战略可能沦为空谈。此外,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G7内部的协调能力,都将影响韩国外交的实施空间。李在明的“实用主义外交”需要具体政策支撑,如何在不激怒美国的前提下恢复中韩关系,如何在不刺激朝鲜的情况下推进半岛对话,都需要精细的策略设计和执行能力。韩国新政府的外交重启标志着韩国正试图在中美博弈中重塑自身角色,通过首脑外交、多边合作和国防自主,韩国希望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双重目标。(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