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乌克兰安全局宣布对俄罗斯境内五座军用机场实施代号“蛛网”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宣称摧毁41架战略轰炸机,占俄军远程航空兵力的34%。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若属实,这将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单日最惨重损失。然而俄方称乌方战报“纯属谎言”,实际损失仅有两架轰炸机。
乌军此次行动堪称现代战争教科书级案例。117架FPV自杀式无人机(总成本不到200万美元)被秘密藏于6辆卡车的木制结构顶棚下,由不知情的俄罗斯司机运抵目标机场附近。到达指定位置后,顶棚自动打开,无人机群如“愤怒的黄蜂”直扑俄军战略轰炸机。袭击范围从摩尔曼斯克州到伊尔库茨克州,最远目标距离乌克兰前线超过5000公里,彻底打破俄军“绝对安全区域”的神话。乌方宣称,此次行动造成俄军高达70亿美元损失,相当于用200万美元成本换来了350倍的战果。
这种“低成本、高杀伤”的不对称战术正在重塑现代战争规则。这些无人机通过“星链”卫星通信实现超视距操控,即便在信号干扰环境下仍能精准打击。俄军事专家坦言,俄军S-400防空系统对高速导弹拦截率达90%,但面对飞行高度不足100米、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的无人机群,拦截成功率不足30%。此次袭击暴露了俄军纵深防御的致命漏洞——即便在西伯利亚腹地,也无法逃脱无人机的“死亡之网”。
乌克兰选择在此时高调宣称“史诗级胜利”,可能与即将举行的谈判有关。6月2日,俄乌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二轮直接谈判。乌方在谈判前发动突袭,显然是为了增加筹码。泽连斯基此前提出的“全面停火、战俘释放、领土完整”三大诉求,在俄军战场优势下显得苍白无力。乌方战报中“34%战机被毁”的数据,直指俄军战略威慑核心。俄空天军现役战略轰炸机约120架(包括图-160、图-95MS和图-22M3),若损失41架,其空基核打击能力将被腰斩。这种夸张表述虽被俄方驳斥,却成功将国际舆论焦点转向“乌克兰具备远程反击能力”,为争取西方军援创造舆论环境。
俄罗斯国防部承认摩尔曼斯克和伊尔库茨克两处机场有“多件航空装备起火”,但强调火势已被控制,无人员伤亡,并逮捕了“若干名恐袭参与者”。俄“与假新闻作战”网站通过视频分析得出结论:乌方实际仅摧毁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和一架安-12运输机,其余受损飞机经维修均可恢复战力。俄方既不完全否认袭击,又通过“精确数据”削弱乌方叙事的可信度。俄媒披露此次袭击使用的无人机技术源自伊朗,试图将乌克兰塑造为“代理人战争”的受害者,而非独立作战方。
俄军战略轰炸机不仅是远程常规打击主力,更是“三位一体”核威慑的核心平台。图-160可携带12枚Kh-555核巡航导弹,射程达3500公里;图-95MS则是俄军“核打击值班”的常客。若乌方宣称的41架损失属实,俄军空基核力量将陷入“有弹无机”的尴尬境地。更严重的是,此次袭击暴露了俄军战略资产部署的脆弱性。俄国防部此前将西伯利亚军事基地视为“绝对安全区”,但乌军无人机的成功渗透表明,即便在远离前线的后方,俄军也无法保障战略武器的安全。
乌军此次行动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对俄西伯利亚军事基地成功实施打击;首次大规模瘫痪俄战略空军基地;首次证实无人机能够穿透俄纵深多层防空网络。这些突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北约或加快向乌提供F-16战斗机和ATACMS导弹,而俄罗斯则可能被迫从乌克兰前线抽调兵力回防本土。从经济角度看,俄军重建战略轰炸机部队需耗费数十年时间和数百亿美元。相比之下,乌军仅需数月即可通过民用供应链重建无人机产能。这种“成本倒挂”的战争模式,正在将俄罗斯拖入一场难以承受的消耗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官员透露白宫并未提前获知此次袭击计划。这一细节暗示乌克兰在争取西方支持的同时,也在展示其独立作战能力。欧盟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在乌方袭击后,德国宣布解除金牛座导弹射程限制,而法国则呼吁“保持克制”。这种分歧表明,欧洲在“支持乌克兰”与“避免激怒俄罗斯”之间的平衡愈发脆弱。
俄方战略轰炸机受损可能触发其核威慑机制。根据俄核学说,针对战略武器的攻击可视为核反击的触发条件。尽管普京尚未公开表态,但俄媒已开始渲染“乌克兰触碰核红线”的舆论氛围。若局势失控,这场常规冲突可能演变为欧洲自冷战以来最严重的核危机。乌克兰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乌安全局在宣布袭击时特别强调“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均安全返回”,并呛声俄方“所谓破坏分子落网纯属编造”。
这场无人机突袭不仅是俄乌冲突的转折点,更是现代战争形态变革的里程碑。当200万美元的无人机群能摧毁70亿美元的战略资产,当民用技术能改写军事平衡,传统大国的军事优势正在被重新定义。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应对这种“低成本、高威胁”的不对称打击,将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而对于乌克兰来说,此次行动既是谈判前的“武力示威”,也是向国际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投名状”。(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