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俄扩大苏梅安全缓冲区意味啥,乌克兰正为边境偷袭“买单”

2025-05-30 11:06:27 来源:头条

据俄新社5月22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确认,在俄乌边境地区设立“安全缓冲区”的决策已经作出,并且相关部署已在进行中。普京指出,俄军当前正集中力量打击边境地区的乌军火力点,确保这一缓冲区的建立具备现实条件和安全保障。

所谓缓冲区,简单说就是在俄乌边界线以乌克兰境内为方向向内推进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划出一片“禁止乌克兰军事存在”的地带。这一区域虽在法理上仍属乌克兰领土,但俄罗斯在实际控制上则拥有主导权。该区域并非“无人区”,而是俄军可以进行巡逻、部署反应力量的安全带,而乌克兰则被排除在驻军权之外。

俄罗斯为何急于设立缓冲区?

本次“缓冲区计划”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俄乌冲突以来的首次尝试。早在多个战场出现战线胶着、乌克兰在边境使用无人机、远程炮火频繁打击俄本土目标之后,设立一道“纵深防线”便成了俄方的现实诉求。特别是在苏梅州与哈尔科夫州等边境地区,乌方的袭扰行为频频出现,给俄军前线调度和后方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科列斯尼克——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成员表示,理想状态下,缓冲区的纵深应达到50至60公里,甚至在必要时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不仅能将乌军火力有效隔离在本土纵深,更能为俄军在这些区域的推进与稳控提供战术空间。特别是在苏梅与哈尔科夫方向,俄军目前已取得较明显的地面推进优势,建立缓冲区的条件已经具备。

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立缓冲区,俄罗斯能够将自身本土城镇从前线火力打击威胁中剥离出来——这是对乌克兰频繁跨境攻击的一次直接回应。也可以说,乌方此前仰仗无人机、小股突袭行动的“偷袭战术”,正在遭遇地面现实的反制。

乌克兰的“战略困局”正在显现

一旦俄方在边境线内推进设立大面积缓冲区,对于乌克兰而言无异于被“拔掉牙齿”。如果缓冲区覆盖50公里甚至更深,那么在国土边缘的大片区域内,乌军将失去驻扎与调动的空间。这种“区域非军事化”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甚至比单纯的战场失利更具战略破坏力。

这意味着什么?乌克兰若仍继续执行边境袭扰政策,就必须调动更远距离的资源进行攻击,而所需时间、情报和风险都会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俄军则在新设立的缓冲区内部署炮兵阵地、防空系统、侦查无人机等设施,从而获得压倒性的地面控制优势和战场反应能力。

更要命的是,一旦缓冲区概念制度化,乌克兰将被动接受“无法部署军力的国土”现实,这在政治层面上也是一种隐形割让。虽然俄方未明确提出“割地”,但事实上已将其纳入“军事控制区”,而这种控制可以无限期延续下去。

参考叙利亚模式?俄方早有“样板”

实际上,俄罗斯并非首个在冲突地区推进缓冲区构建的国家。早在中东战场,土耳其便在叙利亚北部建立“安全带”,以抵御库尔德武装的跨境袭扰,并在地面设有巡逻部队与军事哨所。俄方显然也借鉴了这种模式,只不过将其推广到欧洲战场,并以此削弱乌克兰的战略主导权。

相比土耳其,俄罗斯在技术与纵深部署能力上具备更强执行力,尤其在无人机、远程火炮、防空雷达系统方面具有压制优势。这也意味着,一旦“安全缓冲区”建成,乌克兰未来若想夺回这些地区将面临更高代价。

缓冲区背后的强硬信号:你袭我家门,我就搬你墙角

普京政府这次推进缓冲区战略,归根结底是在给乌克兰长期使用无人机、小股突袭的“骚扰战略”下马威。你在边境“蚕食”,我就反过来在你家门口“筑墙”。表面上,这只是一个战术层面的安全举措,但从实际效果看,却是对乌克兰地缘安全态势的一次“重塑”。

过去乌军依赖快速打击、灵活部署、偷袭突击的非对称战术,如今开始为这种做法付出高昂代价。俄罗斯则用行动表明,在新一轮战局中,不仅仅是“守家”,更要“筑壕”,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

缓冲区是军事战术,也是地缘战略

俄罗斯在苏梅与哈尔科夫推进的缓冲区建设,并非临时举动,而是一种战略级的反制思维。通过逐步压缩乌克兰前线空间,将乌军活动逼入深处,俄军不仅达成“安全封锁”的目的,更在地缘政治层面设下现实壁垒。

对乌克兰而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一道“隔离带”,更是对其边境控制权的公开挑战。未来,随着缓冲区规模扩展,俄乌前线将进入新阶段:比拼的,不再是单一战场胜负,而是谁能掌控更多“有效控制区”,谁能在“灰色地带”博弈中站稳脚跟。(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