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9日,英国伦敦迎来一场罕见的外交活动——英国与欧盟高层在脱欧四年多后,首次举行正式双边峰会。会议由英国首相、工党领袖斯塔默主持,欧盟方面派出三位重量级人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这场峰会被一些媒体解读为英欧关系“重新校准”的起点,但这“校准”究竟意味着什么?背后是否透露出英国有意重新靠近欧盟,甚至重新入盟的苗头?
一、形式上的峰会,实质上的战略调整
本次峰会表面上是对脱欧协议中即将到期条款的技术性对接,例如关于欧盟渔船进入英国水域作业的许可问题,这一条款将在2025年6月底失效,亟需重新谈判。但真正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与欧盟在更广阔层面的战略对话与政治互动。
脱欧已满五年,国际格局变化加剧,英国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已今非昔比。经济疲软、政治动荡、外交孤立等问题让伦敦不得不重新思考脱欧的代价。而欧盟自身也在俄乌冲突、产业链重组和对美关系的夹缝中努力求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次峰会显然不只是例行公务,而是一次彼此试探底线、寻求重新定位的重要契机。
二、英欧“若即若离”的历史惯性
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带有一种“半推半就”的复杂情绪。即便在加入欧盟期间,英国也从未加入欧元区,坚持使用英镑。这种对“一体化”的抗拒,其实深植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战略思维中。
从二战结束至冷战开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主导欧洲重建,而英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西方世界的“中介者”和“金融后台”角色。美英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关系”——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制度认同——一直让英国在处理欧盟关系时有一种“我是内部人中的外部人”的微妙心态。
这也正是为什么当欧盟在卡梅伦时期试图加强财政与防务整合、推动“欧洲自主战略”时,英国选择了脱欧,走向了美国更愿看到的那一边。
三、“脱欧”后果浮现,伦敦再评得失
2016年脱欧公投通过至今已过八年,但留给英国社会的分裂与代价却远未结束。北爱尔兰问题悬而未决、英格兰与苏格兰裂痕加深、英欧之间的关税与法制协调层层障碍……这一切不仅造成了经济成本,也令英国在全球事务中声音变小、影响力下降。
更何况,如今的美国早已不再对英国“另眼相看”。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优先”政策下,不仅没有在贸易上给予英国任何特别待遇,反而一视同仁地施加关税压力。这一行为也令不少英国观察家意识到,单边追随美国,并不能换来战略红利。
如今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时代的态度虽有差别,但美国的根本国策依旧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英美“特殊关系”更多存在于外交辞令中,现实中却冷暖自知。
四、工党上台,重拾与欧盟合作势头?
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政府对外事务风格显著区别于此前保守党时期的“脱欧派”政府。工党虽未明确提出“重返欧盟”,但其一系列对欧接触、对话姿态表明,他们更倾向于修复此前受损的英欧关系。
比如在关税协调、科学合作、人员流动等方面,工党已提出多个重启谈判的信号。一些亲欧派议员也开始公开呼吁重新考虑与欧盟的制度性接轨,甚至有人提出是否应通过全民投票决定“是否重新申请入盟”。
当然,重返欧盟远非易事。一方面,英国必须面对此前脱欧造成的政治后果与制度空缺;另一方面,欧盟自身也会慎重考虑是否接受一个曾经“挥袖而去”的老成员国再次回归。
对欧盟而言,英国回归虽然能补强影响力,但也意味着必须重新在内部协调诸如关税规则、财政义务、议席安排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是否值得?需精算。
会重返欧盟吗?或许不是现在,但一切皆有可能
目前来看,英国短期内重返欧盟的可能性不高,但重新靠拢、加强合作的趋势已十分明确。在全球秩序大调整的浪潮中,孤立不再是选项,联手才有未来。
英国是老牌大国,善于权衡、擅长博弈,如今正处于一次关键的回调时机。究竟是继续孤行,还是循序渐进地“回归欧洲”?这将是未来英国外交政策中的重大看点。
而对于欧盟来说,是拉英国一把,还是维持现状,也是一场兼顾现实与象征意义的权衡游戏。
这一切,将成为未来欧洲政治棋局中不容忽视的一步。(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