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在人工智能硬件方面的配套研发也在快速补齐。例如国内公司正在加快开发专用AI芯片和通用计算平台,以绕开对外部制裁的依赖,同时加大力度建设“算力底座”,推动数据中心与智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对比之下,虽然美国在部分AI理论和算法上依然领先,但中国在应用场景和工程落地上展现出“边研发、边部署、边更新”的灵活战术。
技术人才与政策配合形成合力
马斯克所提到的“人才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中国高校、研究院与企业之间的快速转化机制。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培养数百万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毕业生,远高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硬科技”的政策扶持也日趋精准,从产业基金到税收减免,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几乎全链条都得到了系统性支持。
这套高度协调的体系,让技术不是孤立的“实验室成果”,而是能迅速变成产业项目的“生产力引擎”。
合作或成必然,美国不可能“脱钩”成功
虽然中美在技术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开始认识到:在很多关键科技领域,美国要想单独发展并不现实,尤其是在涉及硬件量产、能源系统部署和大型工程化应用时,对中国制造体系的依赖已经根深蒂固。
正因如此,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才会明确指出,如果美国真想在未来的“具身智能”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面对现实,与中国展开深层合作,而非幻想通过制裁手段就能阻断中国的技术跃升。
属于中国的技术时代,或已悄然开启
从制造业底层体系的扎实基础,到AI、新能源、清洁技术、量子通信等多点开花的创新能力,再到政府与市场形成的合力推进,中国科技体系正从“追赶者”转型为“引领者”。
或许,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但这个“世纪”的含义,不只是强大,而是中国式科技发展模式的崛起,对传统西方科技话语权的重新洗牌。中美之间的博弈,最终或许将转化为如何在相互依存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