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伊核协议能否真正落地 经济制裁下的妥协与博弈

2025-05-20 10:26:57 来源:搜狐军事

美伊核协议能否真正落地 经济制裁下的妥协与博弈。2025年5月,伊朗核问题迎来历史性转折。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在多轮秘密谈判后公开表示,伊朗愿以"永不制造核武器"为核心条件,换取美国解除自2018年以来的全部经济制裁。这一表态不仅标志着伊朗核战略的重大调整,也反映了中东地缘格局与全球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极限施压"政策以来,伊朗经济遭受重创。石油出口量从制裁前的日均250万桶锐减至2024年的80万桶,外汇储备缩水超过60%,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美元,通胀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制裁导致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暴跌90%,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2024年德黑兰爆发的多轮反政府示威正是经济困境激化社会矛盾的直接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领导层不得不重新评估核政策的成本收益。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估算,截至2025年,伊朗已拥有可制造6枚核弹的武器级浓缩铀,铀浓缩丰度最高达60%,距离武器级门槛仅一步之遥。但核能力的提升并未带来战略优势,反而招致更严厉的制裁。沙姆哈尼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我们的人民需要面包,而非核弹头"。这种务实考量促使伊朗提出"弃核换制裁解除"的谈判方案,试图通过战略收缩换取经济喘息空间。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策略呈现出鲜明的"胡萝卜加大棒"特征。一方面,美国持续加码制裁,2025年5月14日,美国财政部以"支持弹道导弹计划"为由,对伊朗6名个人和12个实体实施新一轮制裁;另一方面,特朗普在卡塔尔公开表示"接近与伊朗达成协议",暗示将解除部分制裁以换取伊朗弃核。这种双重策略旨在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同时为2024年大选塑造"外交强人"形象。

伊朗的妥协并非无条件投降。其提出的核心条件包括:销毁所有高浓缩铀库存、将铀浓缩限制在民用水平(3.67%以下)、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监督,同时要求美国立即解除能源、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全部制裁。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坚持保留民用核技术,强调"和平利用核能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有限让步"策略既回应了国际社会的防扩散诉求,又为未来技术发展保留了空间。

伊朗核政策的转变将对中东地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美国而言,若协议达成,将巩固其在海湾地区的主导地位,削弱伊朗通过支持地区武装(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施加影响力的能力。但以色列对此持强烈反对态度,总理内塔尼亚胡称该协议是"危险的绥靖政策",并下令提升对伊朗核设施的监控等级。沙特等海湾国家则在观望中寻求平衡,既担忧伊朗获得经济复苏后重塑地区力量对比,又期待协议为地区稳定带来契机。

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值得关注。俄罗斯外交部呼吁各方尊重伊朗主权,强调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中国外交部则表示"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敦促伊朗履行防扩散义务。这种立场既体现了对国际法的尊重,也反映出中俄在中东事务中寻求更大话语权的战略意图。

尽管美伊双方展现出谈判诚意,但协议执行仍面临多重挑战。核查机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伊朗要求"制裁先松绑,核设施后改造",而美国坚持"同步对等履约",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协议执行陷入僵局。此外,美国国内政治存在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历史上多次"毁约退群",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即为先例,若未来美国政策反复,伊朗可能重启核活动。伊朗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也不容忽视,哈梅内伊虽授权谈判,但革命卫队等强硬势力仍可能阻挠协议执行。

经济转型压力同样巨大。解除制裁后,伊朗石油出口有望在短期内恢复,但过度依赖能源收入的经济结构难以根本改变。若石油收益未能有效投入民生与科技领域,民众不满可能再次爆发,威胁政权稳定。为此,伊朗已加速推进与俄罗斯的"石油换商品"协议,并与中国签署新一期"25年全面合作计划",试图通过多元化外交降低对美依赖。

回顾伊朗核问题的演变历程,此次妥协并非首次。2015年《伊核协议》的签署曾为地区和平带来希望,但美国的退出导致协议破裂。当前的谈判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取决于双方的政治意愿与互信建设。对伊朗而言,弃核意味着永久放弃战略威慑力,其地区影响力将更多依赖常规手段;对美国而言,如何平衡盟友关切与自身利益,是协议能否持久的关键。

国际社会应抓住机遇,推动建立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欧盟提出的"核查机制无漏洞"倡议、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同时尊重伊朗权利与防扩散义务),为协议执行提供了有益参考。唯有通过多边合作与长期对话,才能打破"制裁-对抗-再制裁"的恶性循环,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这场世纪交易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伊朗的命运,更考验着大国的智慧与责任。在全球秩序深刻调整的当下,如何以合作替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将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