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特朗普关税政策或将反复摇摆 单边主义引发全球经济裂痕!单边主义下的全球经济裂痕。
5月16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两到三周内单方面设定新关税税率。这一决定距离中美、美英“阶段性降税协议”签署仅过去7天,政策转向之快令全球市场措手不及。特朗普称,新关税将“彻底终结不公平贸易”,但背后逻辑充满矛盾:一边是“美国优先”的政治叙事,一边是供应链断裂和通胀高企的经济代价。
新政策的核心在于“一刀切”的单边判定。财长贝森特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将直接向多国发函告知“做生意成本”,放弃与150国的逐一谈判,转而以“公平税率”为名对日本、印度、欧盟等经济体加征更高关税,汽车、钢铁等行业仍无豁免。这一策略延续了4月“对等关税”框架(10%基础税率+特定行业额外税率),却进一步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性——从4月初的“全球通杀”到5月的“选择性施压”,再到如今的“单边强推”,特朗普的“关税工具箱”俨然成了市场波动的触发器。
若将时间线拉长,2025年4月无疑是全球贸易的“黑色月份”。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数十国加征“对等关税”,标普500指数当日暴跌近19%,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然而,仅一周后,特朗普又因“美股反弹需求”暂停部分关税,市场应声上涨15%。这种“政策与股市的强联动性”被华尔街戏称为“特朗普期权”——政策反复成为资本博弈的筹码。
进入5月,关税博弈更显僵局。美国虽与英国、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但与日本(汽车关税)、欧盟(工业补贴)的谈判陷入停滞。日本因选举压力要求让步,但美方强硬拒绝;印度则以“零关税协议”换取市场准入,成为少数“例外”。国内压力同样尖锐:沃尔玛警告5月下旬物价将因关税全面生效飙升30%,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至临界点——一家跨境电商卖家坦言:“原本2美元的T恤成本涨至5美元,美国消费者连万圣节服装都买不起了。”
5月16日新政公布当日,道指奇迹般收复年内失地,但这不过是“虚假繁荣”的缩影。德意志银行数据显示,美股估值溢价已达历史高位,而富国银行警告第三季度通胀或反弹至4%,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2%。市场情绪与基本面严重背离,恰似“在刀尖上跳舞”。
实体经济的裂痕更为清晰:洛杉矶港30%货轮因清关延误停滞,国际旅游业预计损失210亿美元,服务业PMI跌至18个月最低。一家中西部物流公司老板称:“以前三天通关的包裹,现在可能卡上一个月。”滞胀阴影下,美国消费者开始囤积日用品,而中小企业已考虑撤离市场。
特朗普的“关税大刀”不仅砍向对手,更伤及盟友。欧盟拟对谷歌、亚马逊加征数字税,报复美国服务业关税;日本车企加速在墨西哥建厂以绕道北美供应链;联合国则紧急发声:“贸易战无赢家!”这些反制措施背后,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加速崩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中东的“吸金之旅”(沙特1420亿美元军售、卡塔尔2450亿波音订单)与关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利益交换”的务实,后者却暴露“美国优先”的霸凌。这种双重标准正将全球贸易推向“丛林法则”的深渊。
2026年中期选举逼近,特朗普的“锈带战略”愈发激进。尽管经济学家指出,关税政策违背比较优势,但“制造业回流”的承诺仍是关键票仓。匹兹堡一家钢铁厂工人表示:“特朗普说关税能带来工作,但我更担心物价上涨。”
战略层面,美国正以关税为武器推动“友岸外包”,削弱WTO框架,重塑供应链定价权。例如,要求特斯拉将电池生产从中国迁至墨西哥,并承诺“免税优惠”。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实则是将全球经济割裂为“美国阵营”与“他者”。
短期看,2-3周内新税率落地将引发新一轮市场波动。日本与欧盟的反制措施或成焦点,而美股可能因政策兑现再度跳水。长期而言,高关税推升的通胀将迫使美联储维持紧缩,企业成本转嫁能力逼近极限——美国若想“避开衰退”,需全球妥协,但各国承受力已至临界。
这场单边主义实验终将验证一个经济学铁律:当贸易沦为政治工具时,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