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引发的“去美元化”浪潮正在加速。沙特阿拉伯宣布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将用人民币结算,比例从5%提升至20%;东盟十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建立本币结算机制。这种趋势直接冲击美元储备货币地位: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7.8%,为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
特朗普政府的让步充满策略性考量。虽然取消91%的加征关税,但保留了10%的“对等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暂停24%关税而非永久取消,为未来政策调整留下空间。这种姿态暴露了美国在经贸领域“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境。
在关税战场收缩的同时,美国正将博弈焦点转向科技与金融领域。2025年4月生效的《芯片与科学法案》2.0版,将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范围扩大至14纳米以下制程;更与欧盟达成《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试图在数字经济领域建立排他性联盟。这种“关税换科技”的策略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
日内瓦会谈中,双方同意建立“关键矿产供应链对话机制”。美国正推动“近岸外包”战略,计划在墨西哥、加拿大建立稀土精炼产能;中国则加速构建“RCEP+”产业链,通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拓展数字贸易版图。这种供应链的“区域化”重组将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理。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让步,本质是美国霸权衰落的历史注脚。当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带入大萧条深渊时,历史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没有赢家。如今,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冒险都将付出比八十年前更惨痛的代价。日内瓦会谈的成果,与其说是美国的“善意让步”,不如说是经济规律对政治任性的必然修正。
这场博弈的终极启示在于:在核武器相互确保摧毁的时代,经济领域的“相互确保摧毁”同样成立。当美国消费者为关税多支付2800美元时,当波音工人因铆钉短缺失业时,当美元霸权因贸易战松动时,资本与民意终将迫使任何政治人物回归理性。这或许就是日内瓦会谈给予世界的最大启示——在相互依存的时代,合作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