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空军在“5.7空战”后进行的战后总结引发了广泛关注。巴方空军公共关系总监艾哈迈德在复盘过程中指出,“阵风”战斗机本身并非落后机型,若战术得当,依然是当今世界上一流的多用途战机。这一表态,一方面显现出巴方冷静务实的军事评估风格,另一方面也间接点出了此次交锋的关键——胜负不止取决于装备,更在于人和战法。
专家:印军能力不敢恭维
实际上,不止巴方发声,法国情报官员也迅速跟进表态,强调“阵风”战机本身性能可靠,将失利归咎于印度飞行员的操控水平和空战策略。这一回应表面看是“护短”,但深入分析并不无道理。
一些评论认为,巴方是在“高级嘲讽”印度空军,暗指其素质不济;而法国的反应,则更多体现出不愿接受“阵风被秒杀”的现实。但若我们仅仅把这场空战简化为某一方“强”或“弱”,其实是过于片面。事实是,这场空战的结果,是武器性能差异与战术失误交织下的产物。
歼-10C在某些关键领域确实具备对“阵风”的性能压制。尤其是在远程对抗能力上优势明显,这一点在实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相关画面与技术分析看,印度空军此次部署的“阵风”战机并未挂载原本应是杀手锏的“流星”远程空空导弹,其射程超过130公里。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或是导弹尚未形成完整战斗力,或是印度方压根就没打算进行远距交锋,选择了更为保守的中距离空战模式。
实战中,“阵风”携带的,是射程约50公里的米卡导弹。然而尚未进入米卡的有效打击距离,印度战机便在百公里开外遭歼-10C发射的PL-15E空空导弹锁定击落,根本没有进入可抗衡的空战节奏。可以说,在整场战斗中,“阵风”几乎没捞到还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