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逆袭背后的硬核战法 科技战制胜!曾经,中国稀土被当成“白菜”贱卖,如今却成了西方高科技的“命门”。这场翻身仗,中国打得非常硬核。
上世纪60年代,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但由于技术落后,只能低价出口原矿,再高价买回成品。美日等国的技术封锁让中国吃尽苦头。1972年,北大徐光宪教授带队突破了“串级萃取”技术,稀土分离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骤降。到1980年代,中国稀土产能暴涨4000倍,直接碾压美法日,国际上惊呼“中国冲击”。技术在手后,中国从“卖土”升级为“卖技术”,全球定价权悄然易主。
2000年初,中国稀土市场乱象丛生:小厂遍地、恶性杀价,出口价跌至1990年的三分之一,资源流失严重。国家紧急出手,禁止原矿出口、缩减配额、整合六大稀土集团。到2025年,管制进一步升级——对含镝、铽等“战略级”稀土材料严控出口,精准掐住新能源汽车、军工等高端制造咽喉。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一季度,中国稀土出口量增加20%,进口却暴跌42%,资源话语权显著提升。
西方试图绕开中国,但技术壁垒难以突破。2023年,中国研发出电驱开采技术,杂质率降低70%,回收率提高30%,全球独步。此外,“技术+资源”双锁战略也在实施:在缅甸、澳大利亚控制矿产,在东南亚建磁材厂,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形成“资源-技术-市场”闭环。美国虽投入5亿美元研发无稀土磁体,性能仍落后20%,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