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干预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美国对巴基斯坦F-16的使用限制反而加速了“枭龙”的替代进程,而印度从法国采购的“阵风”因“流星”导弹射程不足,在PL-15E面前处于劣势。中国通过提供歼-10CE和“枭龙”Block3,帮助巴基斯坦构建了“高低搭配”的空战体系,而印度因装备万国牌战机,后勤复杂度堪比“武器博览会”。
若印巴冲突升级,“枭龙”Block3的“超视距压制 + 近距格斗”战术可能重塑战场规则。其PL-15E可在150公里外迫使苏-30MKI进行高G机动规避,即便躲过4轮攻击(概率低于2%),此时双方已进入PL-10E的离轴角±90°不可逃逸区,而苏-30MKI因推重比低下难以摆脱。这种战术组合恰好击中了俄制重型战机体系的致命弱点。
对印度而言,“光辉”MK1A的失败暴露了其“印度制造”战略的深层缺陷。过度依赖进口技术和官僚化的军工体系,使其在关键装备的迭代中落后于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通过中巴深度合作,实现了从装备采购到技术自主的跨越,这种模式为中小国家的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当前的印巴危机本质上是两种军事发展模式的碰撞:印度的“万国牌”堆砌与巴基斯坦的“体系化自主”。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失衡可能进一步加剧,“光辉”与“枭龙”的空中博弈将成为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