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达尔港每周接收20个中国军备集装箱,VT-4坦克、红旗-9备件通过喀喇昆仑公路直抵前线,这种“战时补给通道”使巴基斯坦具备持续作战能力,而印度70%装备依赖进口且供应链脆弱。中国借此形成“一带一路”安全支点,威慑印度洋战略通道。
印度试图切断印度河水源施压巴基斯坦,影响巴70%农业灌溉。中国可通过“中巴水利合作计划”建设淡化厂、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危机转化为战略绑定筹码,同时输出基建技术标准。
这场战役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现代空战四大范式转变。巴基斯坦7架预警机实现战场单向透明,而印度仅3架费尔康预警机且协同低效,印证“没有预警机的空军只是昂贵的靶机”。Link-17数据链贯通巴军战机、防空系统与指挥中心,而印度苏-30MKI与阵风因数据链不兼容导致指挥混乱,凸显“互联互通比单项性能更重要”。
JF-17 Block3以1/6成本压制阵风,证明“体系赋能下,中型战机可对抗重型机”,可能终结F-35等五代机垄断地位。巴军电子干扰导致印军40%导弹偏离目标,未来“制电磁权”或将优先于“制空权”。
印巴冲突已从常规战争升级为核威慑对峙。巴基斯坦启动“断水则断气”核机制,130枚核弹头进入一级战备;印度部署烈火-5导弹,但巴方沙欣-3导弹8分钟即可覆盖新德里。中国作为关键调停者,既需防止核冲突外溢,又可借机推动“亚洲安全观”多边机制,削弱美国印太战略影响力。
这场空战不仅是中巴合作的胜利,更是中国军工体系与战略智慧的集中展现。当世界还在争论“五代机vs无人机”时,中国已用“低成本+高体系”的组合拳改写了规则——未来战争的胜负,或许早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中就已注定。(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