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方施压,中国在4月4日至10日间连续打出组合拳。商务部对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产业链——F-35战机单架需417公斤稀土材料,87%的美军装备依赖中国稀土加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紧急启动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开采计划,但专家指出,从技术筹备到量产至少需10年,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供应链。
同步推出的对等关税机制更具威慑力:若美国对华商品加税,中国将在24小时内对波音飞机按座位数分级征税,最高达每座2000美元。以波音787-9机型为例,单架飞机将额外承担480万美元关税,直接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套“即时反制系统”通过海关总署与商务部的数据联动,实现了政策发布、企业通知、系统调试的24小时无缝衔接。
美方的关税策略已显现反噬效应。4月3日,美国CPI同比上涨6.8%,其中电子产品价格因中国零部件短缺飙升12%。摩根大通预测,全球供应链重组可能导致2025年底经济衰退概率升至60%。为缓解压力,美国试图推动“去中国化”产业链,但现实屡屡碰壁。例如,2024年某美企将电动滑板车产能迁至印尼,却因浙江义乌刹车片断供导致全线召回。
更深层矛盾在于技术依赖。尽管美国拥有芒廷帕斯稀土矿,但精炼环节100%依赖中国包头工厂;15种关键矿产对华进口依赖度超过50%,29种超过30%。这种“卡脖子”困境在半导体领域尤为突出——中国进口芯片支出连续8年超过石油,但美国四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企收购半导体公司,迫使中国转向自主创新。
这场贸易对抗正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欧盟、东盟等经济体与中国建立反制政策协同机制,在WTO联合申诉美国单边主义。与此同时,上海外贸企业探索“双循环”路径:东方国际集团在非洲设立子公司承接转移订单,华交会552家参展企业加注“可内销”标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