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大V:文在寅有底气对抗青瓦台魔咒 司法攻防战再起

2025-04-25 16:26:48 来源:松林看世界

文在寅有底气对抗青瓦台魔咒 司法攻防战再起!2025年4月24日,韩国全州地方监察厅以“涉嫌受贿”为由对前总统文在寅提起“不拘留起诉”。指控内容涉及文在寅女儿文多惠的前夫徐某通过“萝卜招聘”入职泰国易斯达航空,并收受2.23亿韩元薪酬,构成对文在寅的“共同贿赂”。这场司法风暴被视为韩国政坛“青瓦台魔咒”的最新变种。

检方此次起诉文在寅,展示了复杂的司法操作。首先,检方将文多惠、徐某与文在寅绑定为“经济共同体”,试图绕过“直接受贿”的举证难题。然而,这一逻辑存在漏洞:徐某2018年入职易斯达航空时,文在寅尚未停止对女儿的经济支持,且韩国法律中并无“经济共同体”作为受贿主体的明确规定。这种指控方式更像是将家庭关系异化为“政治原罪”的工具。

其次,检方利用时间线制造持续威慑。文多惠因“醉驾”和“非法经营民宿”被要求判刑1年,而此次“共同受贿”案又与前案形成“司法连环套”。这种调查方式既消耗了文在寅阵营的精力,也向共同民主党释放了“清算到底”的信号。更讽刺的是,检方对文多惠、徐某“暂缓起诉”的理由竟是“家庭因素”,却无视两人早已离婚的事实。

金额方面,文在寅案的涉案金额远低于朴槿惠(592亿韩元)和李明博(170亿韩元)等前总统。但检方刻意忽略这一对比,反而将2.23亿韩元包装成“总统级腐败”的铁证。这种策略利用公众对腐败的敏感神经,将文在寅的“道德光环”与“蝇头小利”强行关联,在舆论场制造“塌房”效应。

文在寅案揭示了“青瓦台魔咒”的进化方向。从过去的“政变暗杀”到现在的“司法猎巫”,韩国政坛的权力更迭已转向司法手段。检方选择在李在明备战总统大选之际起诉文在寅,意在冲击共同民主党的选情。这种“前总统开火、现势力掩护”的战术,暴露出韩国政坛“清算政治”的闭环逻辑。

韩国社会对“清廉政治”的苛求与政客对“权力变现”的渴望构成一对矛盾。检方利用这一矛盾,将司法程序异化为“政治剧场”。文在寅案的庭审可能演变为共同民主党与保守派的“互揭黑料”大会,而民众的注意力则被不断刷新的“总统丑闻”分散,忽视了更深层的制度改革。

文在寅案的争议不仅在于政治动机,还在于法律层面的“硬伤”。检方指控的“经济共同体”“共同贿赂”等概念在韩国法律体系中缺乏明确依据,证据链薄弱。检方声称文在寅与女儿、前女婿构成“经济共同体”,但韩国《刑法》第129条明确规定,受贿主体须为“公职人员本人或其特定关系人”。徐某虽为文在寅前女婿,但法律未将“姻亲关系”纳入“特定关系人”范畴。

检方指控的核心逻辑是李相稷任命徐某为高管,徐某获得高薪,文在寅停止资助女儿,文在寅“默许”贿赂。然而,这一链条存在多处断裂:徐某入职时文在寅尚未停止资助,李相稷任命徐某的动机未被排除,检方未能证明文在寅知晓或参与该任命。这种“强加因果”的指控暴露了检方对“直接证据”的匮乏。

检方对文在寅采取“不拘留起诉”,却对文多惠、徐某“暂缓起诉”,理由是“家庭因素”。这种“选择性执法”引发质疑:若检方认定文在寅与女儿构成“共同体”,为何不将三人一并起诉?这种执法逻辑让司法公正沦为政治斗争的遮羞布。

韩国检方常以“司法独立”自居,但文在寅案撕开了这一神话的面纱。检方的人事任免权虽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但实践中常沦为执政党的“政治工具”。检方与执政党存在“共生关系”,政客将司法程序作为“舆论弹药库”,而非“真相发掘场”。媒体对文在寅案的报道呈现两极分化,保守派媒体将2.23亿韩元包装成“总统级腐败”,进步派媒体则强调“证据不足”。

文在寅案是韩国政坛“清算政治”的注脚。每一任总统都成为下一任的“司法祭品”,而检方、政客、媒体则共同扮演着“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未来,韩国若想打破“青瓦台魔咒”,唯有两条出路: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内阁制”,以“权力分立”取代“总统独大”;彻底改革检方制度,将其纳入司法部管辖,并引入“公民陪审团”监督。否则,文在寅案只会是下一场“总统猎巫”的序幕,而韩国政坛将继续在“清算-复仇-再清算”的轮回中上演永无止境的“权力悲剧”。(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