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新一轮贸易紧张局势爆发以来,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多次“反复横跳”。早在今年2月,其重返白宫仅两周,便借“芬太尼问题”为由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随后又屡次对外放话称“将很快与中方通话”。杨水清认为,特朗普此类表态更像是一种政治手段,既想通过强硬姿态向中方施压以获取谈判优势,也试图对市场释放“缓和信号”,稳定内部情绪与资本市场。
初步接触或在两月内开启,实质谈判仍需观察
尽管当前双方并未开启实质性对话,但杨水清预测,未来三个月内启动谈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尤其是未来两个月内实现初步接触的机会较大。她分析认为,一旦谈判开启,首要目标将是围绕彼此加征的“报复性关税”展开谈判,双方可能以“先互相降91%”作为试探性妥协的基础。
据杨水清介绍,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总计上调了约54个百分点,其中约20个百分点以打击芬太尼为由,另有34个百分点则是所谓“对等反制”名义加征。而中国也实施了总计约34个百分点的反制关税,其中还包括前两轮针对特定产品的惩罚性措施。
未来是否存在进一步取消关税的空间,将取决于包括芬太尼、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等问题的谈判进展。另外,美国国会内部仍在酝酿新的立法方向,拟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这可能成为双边关系的又一重大变数。
美方考虑“结构性脱钩”,分级征税草案初现轮廓
《华尔街日报》在23日报道称,为了缓解美中关系持续恶化的局面,特朗普政府正在评估将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整体削减至50%至60%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