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教皇选举秘密会议上经过五轮投票后,教皇方济各当选。教皇选举秘密会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教皇职位本身的历史则可追溯至耶稣基督时代。
随着88岁的教皇方济各与世长辞,世界面临一个关键问题:谁将成为下一任教皇?又将通过怎样的程序选出?
2013年教皇本笃十六世辞职后,天主教信众经历了漫长的两周才得知新教皇人选。当圣彼得广场的烟雾升起,表明枢机团成员间的投票成功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欢呼。这一幕标志着复杂教皇选举过程的结束。
教皇最初是罗马主教,由圣彼得担任,他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根据彼得原理,基督赋予彼得的权力代代传承给每一位教皇。彼得被称为“papa”,这是一个拉丁语词汇,表示敬重。直到六世纪,罗马主教才独占了“papa”一词的专用权。教皇至上概念使罗马城主教的地位凌驾于所有其他主教之上。
在11世纪之前,教皇选举依据神职人员和信徒的意见进行,但这种方式难以达成共识,导致争议性选举。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法令,明确了教皇选举程序,详细阐述了枢机主教作为选举人的角色。这削弱了罗马贵族和低级神职人员的影响力,并为枢机团奠定了基础。
从1179年起,需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当选的规定开始实行。中世纪后期,枢机主教的人数逐渐增加,1975年教皇保罗六世将有投票权的枢机主教最高人数设定为120人。1970年设定了有投票权的枢机主教年龄限制为80岁。如今共有222名枢机主教,其中120人具备投票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