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民意出现转向,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仍展现出韧性。46%的选民认可其整体表现,51%不认可。尤其在边境安全(62%认可)和非法移民问题(58%认可)上,特朗普维持着超过对手20个百分点的优势。然而,中间选民的流失已成为显性风险。独立选民群体中,反对关税的比例高达61%,较共和党选民(38%反对)高出23个百分点。
民主党民调专家约翰·安哲罗尼指出,选民正从“观望宽容”转向“结果导向”,若6月通胀数据仍未回落,信任危机可能全面爆发。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叙事面临三重逻辑困境。首先,“关税收入反哺民众”的承诺落空,2025年1-3月关税收入同比增加220亿美元,但仅有15%用于基建补贴,其余被纳入国防预算。“制造业回流”沦为口号,特斯拉、通用等企业因零部件关税被迫推迟工厂扩建,反而导致墨西哥汽车产能增长18%。国际报复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欧盟对美农产品加征的25%关税已导致中西部农场主损失37亿美元,直接冲击特朗普的农业票仓。
美联储的最新压力测试显示,若关税持续一年,美国GDP增速将下降1.5个百分点,核心PCE通胀维持在4.5%以上。这与特朗普政府宣称的“关税降低通胀”形成尖锐矛盾。共和党民调专家托尼·法布里齐奥警示,选民可以接受短期阵痛,但无法容忍“双输局面”。若年底前看不到贸易逆差收窄或工资增长,中期选举将出现“关税反噬”。
这场民意转向本质上是对“经济民族主义”的现实检验。当特朗普试图以“美国优先”颠覆70年多边贸易体系时,选民逐渐意识到:关税壁垒在保护部分产业的同时,正撕裂全球供应链并推高生活成本。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跨国研究显示,美国的关税政策使全球贸易效率下降12%,而自身仅获得2.3%的制造业增加值,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美国选民对关税政策的态度转变,折射出后疫情时代的治理真相:在全球化深度依存的今天,任何试图以单边主义重构经济秩序的努力,都必须直面“选民承受力”的硬约束。特朗普的关税实验或许不会立即终结,但其支持率的“倒U型”曲线已清晰显现。当“让美国再次富裕”的承诺沦为“让美国再次昂贵”的现实,民意的钟摆终将指向理性回归。(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