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等关税”战已进入第15天。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海关实际征收关税与特朗普宣称的“每日20亿美元”存在巨大落差——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4月5日关税生效后,日均收入仅2.5亿美元。欧盟与美国的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称,若谈判破裂,将对美国数字服务和制成品实施反制。中国商务部则宣布,自4月12日起对美反制关税已提升至125%,并明确表示“美方后续加税将不予理会”。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表面上以“公平贸易”为口号,实则暗藏三大战略意图。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实现减少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对等关税”迫使贸易伙伴让步,例如要求欧盟购买更多美国农产品和汽车,要求中国在科技领域“脱钩”。然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指出,美国贸易逆差根源在于国内储蓄率过低,而非“不公平贸易”。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1.21万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59%,关税政策反而可能因供应链中断加剧逆差。
深层来看,特朗普将关税视为解决美元“特里芬难题”的工具。通过加征关税推动美元回流升值,同时制造全球金融危机,试图以强势美元低价收购他国核心资产。例如,对大宗商品加征关税可能推高全球通胀,迫使各国增持美债以稳定本币,从而缓解美国债务压力(美债规模已达36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但这一策略可能适得其反:美债需求下降导致利率攀升,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关税战本质是特朗普遏制中国崛起的“经济核武器”。通过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245%关税(如医疗用品、锂电池),试图削弱中国制造业优势,并胁迫东盟、拉美国家“选边站”。同时,美国对欧盟、日韩等盟友加征关税,旨在重塑“亲美阵营”,构建排他性贸易体系,将中国排除在主流全球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