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自主愿景陷入安全困境!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在多个场合表示,愿就向欧洲盟国提供“核保护伞”问题与相关各方展开讨论。这并不是法国首次提出该提议,但这次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回应较为积极,反映出欧洲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深度忧虑和动态思考。然而,欧洲“核自主”进程一旦启动,不仅将严重冲击由北约主导的现行“核共享”机制,还将对欧洲安全走势、跨大西洋关系以及国际核军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法国和英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能够提供“核保护伞”、实现“以核护欧”战略目标的候选国家。法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始终将本国核力量与欧洲安全相联系,认为法国核力量不仅是保卫本国领土,同样适用于保卫邻国和盟国领土。法国拥有约290枚核弹头,数量位列全球第四。其核力量主要由海基和空基两部分构成,其中约80%的弹头依靠现役4艘“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完成装载部署。此外,法国还依靠“阵风”战机及其挂载的ASMP-A型超音速核巡航导弹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法国在核武器的设计研发、实战部署、维护升级等环节均实现高度自主可控,不受北约“核计划小组”的约束限制,这也是其引领欧洲“核自主”进程的最大底气。
相比之下,英国核力量总体规模较小,拥有225枚核弹头,且在核载具方面存在不足。现役4艘“前卫”级核潜艇及其搭载的美制“三叉戟”导弹就是其全部“核家当”。英国正加快下一代“无畏”级核潜艇的建造工作,预计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替换已超期服役的“前卫”级核潜艇。英国核力量因在战略决策和技术研发等环节依赖美国,被视为美国核威慑力量在欧洲的延伸。斯塔默政府公开声明反对核扩散,这也使英国不会成为欧洲“核自主”进程的首要倚重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