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特朗普关税“大棒”下,美国进口订单量暴跌64%

2025-04-17 09:57:58 来源:澎湃新闻

在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狂潮”冲击下,美国进口贸易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急刹车。货运数据分析机构Vizion最新发布的报告《关税冲击波》揭示了这一严峻现实:仅在2025年4月上旬,美国的进口订单就遭遇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5年3月24日至31日这一周内,美国进口的标准箱数量尚属高位,但在接下来的4月1日至8日,预订量环比暴跌49%,整体进口数量更是暴跌64%。这一跌幅堪称“塌方式滑落”,反映出在关税政策和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之下,美国进口商全面踩下了“急刹车”。

Vizion在报告中指出,关税政策引发了全行业范围的深度不确定性,许多托运人为了避免风险,选择立刻暂停采购和订舱。尤其在进入4月后,特朗普政府不断释放的加税信号,使得预订平台上的实时下单数量几近崩盘。

其中,服装类产品受到冲击最大。报告显示,美国在该类商品上的进口订单暴跌59.1%,可谓“重灾区”。而这一时间点的特殊性,更令企业焦头烂额。

根据惯例,美国多数大宗商品进口商会在每年3至4月与承运商签订新一年度的海运长约,并自5月1日起执行。这种长期合同不仅意味着运输保障,更直接关系到采购成本的稳定。然而突如其来的关税升级,却打乱了整个节奏,很多企业干脆选择暂缓签约,改为依赖风险更高的现货市场操作,只为避免未来几周被困在亏损航线上。

市场数据服务商Xeneta的首席分析师彼得·桑德直言:“这可能是谈判年度运输合同最糟糕的时刻。太多变量压顶,没人敢轻易签字。”而来自美国物流巨头飞协博(Flexport)的首席执行官瑞安·彼得森也坦言:“供应链需要长线规划,而目前的局势,几乎让这变成不可能的任务。太多公司已经陷入停摆状态,迫切渴望稳定。”

中国依然是美国进口商品的第三大来源国,尤其在大量日常消费品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澳大利亚麦格理投资银行发布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美国97%的婴儿车、96%的人造花和雨伞、95%的烟花、93%的儿童图书以及90%的梳子,全都来自中国。许多美国企业多年构建起的供应链,早已深度绑定在中国的制造网络之中。

《洛杉矶时报》日前也刊登了一篇直击人心的报道。文章中,美国一家专注益智类玩具的企业高管里克·沃登伯格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和中国工厂已经合作了四十年。我一直试图寻找替代的美国供应商,但到现在为止,连一个合适的都没有。”他说,公司去年的关税支出为230万美元,而在新政策之下,今年预计将飙升至超过1亿美元。“如果我有这么多钱就好了,”他苦笑着说,“老实讲,我真感觉世界末日快来了。”

玩具行业的困境并非个例。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共进口了近177亿美元的玩具产品,其中约75%产自中国。这些依赖进口的行业正遭遇关税政策带来的直接冲击。

与此同时,农业界的担忧也在持续升温。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迦勒·拉格兰近日对媒体表示,如果当前的贸易摩擦继续恶化,农民破产潮将不可避免。他指出,美国大约一半的大豆都依赖出口,而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我们已经多次敦促政府与中国尽快达成新的贸易协议,”他说,“但目前的局势让人心惊。”

从制造业到农产品,从玩具到服装,从大企业到中小商户,整个美国进口链条正在被突如其来的关税变动撕扯得支离破碎。表面上看是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土制造”,但背后承受代价的,却是手中订单泡汤的进出口商、被迫提价的零售商,以及最终买单的普通消费者。

此时此刻,美国商界呼唤的不是更多的壁垒,而是政策的确定性和市场的可预见性。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我们不怕竞争,但怕的是朝令夕改的政策把我们打个措手不及。”

在这场“关税冲击波”中,特朗普政府挥舞大棒,喊出“让制造业回家”的口号,但现实却是,美国企业和民众正在为这场政治秀支付沉重代价。贸易是双向奔赴,不是单方面的威逼利诱;全球化下的产业链不是想搬就能搬的积木玩具。这一轮乱局,恐怕还只是开始。(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