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伊举行秘密谈判释放什么信号 是缓和信号还是战争前奏?

2025-04-15 10:54:55 来源:解放日报

在过去一周里,美军接连调动航母、派遣B-2轰炸机、部署防空系统,一系列动作令外界高度警惕:美国是否真打算对伊朗动武?然而,就在军事气氛升温之际,一则外交突转的消息打破沉默——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伊正在就伊朗核计划启动“直接”谈判。数小时后,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确认,双方将于4月12日在阿曼进行“间接”高层会谈。

这场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暗流涌动的谈判,无疑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中投下了一颗“外交变数”的石子。

各取所需下的“外交回马枪”

特朗普在当天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面后,语出惊人地对外公布了与伊朗谈判的消息,并强调本周六将进行高级别会谈,同时放出狠话——若谈判失败,伊朗将面临“巨大危险”。而伊朗方面虽拒绝“直接谈判”说法,但确认愿意开启“间接接触”。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他对伊朗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高举军事威胁大棒,一边不断暗示“愿意对话”。甚至据报道,他曾直接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愿意谈判。但伊朗方面始终持谨慎态度,面对美方的“软硬兼施”,伊朗坚称不接受直接接触,仅愿在第三方斡旋下进行“间接磋商”。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表示,此次美伊愿意重启对话,并非情势缓和的表象,而是“互有算计、各有需求”的产物。

美国焦虑的“核倒计时”,伊朗承压的经济现实

对美国而言,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即将于今年10月终止。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伊朗目前已积累超过100公斤丰度达60%的浓缩铀,理论上已接近拥有制造核武的技术门槛。对于一贯高度警惕伊朗核能力的美国与以色列来说,形势正变得紧迫。

而伊朗方面,面对连续多年的经济制裁、汇率暴跌、石油出口受阻,其国内经济已陷入长期低迷,民生困苦、社会压力日增。新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急于推动外交破局,争取解除部分制裁以缓解经济困境。在美方持续展示军事力量的背景下,伊朗方面也希望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回旋空间。

虽然谈判尚未开始,但双方早已在言辞上营造“强硬立场”。特朗普强调是“直接谈判”,伊朗则反驳称“仅限间接接触”,以此表明对2018年美方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2020年暗杀苏莱曼尼的强烈不满,并试图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

美伊举行秘密谈判释放什么信号 是缓和信号还是战争前奏?

美伊举行秘密谈判释放什么信号 是缓和信号还是战争前奏?

谈的不只是“核”问题

外界普遍认为,谈判议题不会局限于核问题本身,还将触及多项区域性敏感议题。

第一,核活动管控。 虽然伊朗屡次表示“不谋求制造核武器”,且相关活动可随时逆转,但其高丰度浓缩铀的积累,依旧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以色列的核心关切。

第二,弹道导弹问题。 尽管地区代理人力量有所削弱,但伊朗仍拥有较为先进的导弹系统。以色列方面屡次强调该威胁,并试图推动美国将其纳入限制议题。

第三,中东干预行为。 伊朗在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等地的存在被美国指责为“干涉邻国内政”,预计也会成为谈判桌上的议题之一。

第四,解除制裁。 伊朗亟需外部资金与市场支持,期待美方在协议中分阶段撤销制裁,以换取自身有限让步。

阿曼再度出手,斡旋老手重返舞台

此次美伊谈判选择阿曼作为举办地,并不令人意外。长期以来,阿曼奉行中立外交策略,未参与地区大国间的公开纷争,其在沙特-伊朗、伊朗-卡塔尔等问题中,常扮演“无声调解人”的角色。

孙德刚指出,阿曼在这场会谈中既非利益相关方,又拥有与美伊双方的沟通管道,是少数能在激烈对立中保持信誉的中间国。此次再次牵线搭桥,符合其一贯“中东瑞士”的定位。

不对等的博弈,谈判仍充满风险

尽管谈判看似迈出第一步,但其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从当前局势看,美伊之间并不存在对等谈判的基础。

一方面,伊朗因长期制裁而经济脆弱,其在中东的“抵抗网络”也在过去一年多遭遇重挫,包括哈马斯、胡塞武装、真主党等受到多重打击。伊朗虽仍拥有地缘位置、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权等博弈筹码,但其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另一方面,美国手握金融霸权、军事部署、外交联盟和媒体影响力等多重工具,主动权似乎更大。但正如孙德刚所言,“谈判不在于谁拥有更多筹码,而在于谁能更好利用手中的资源,达成预期目标。”

以色列搅局风险上升,军事阴影未散

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对此次谈判并不买账。内塔尼亚胡早已表示,不看好美伊谈成新协议,甚至倾向于以“利比亚模式”彻底拆除伊朗的核能力。

过去数月,以色列频繁访美施压,要求美方对伊朗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手段。近期,美军不仅向中东增派两艘航母,还部署6架B-2战略轰炸机,这种等级的军事调动在历史上通常预示着冲突可能骤然升级。

孙德刚指出,美以两国对伊朗的期待完全不同,前者尚有谈判空间,后者则更倾向以强硬手段解决问题。若美方受以方影响加剧军事威胁,伊朗将更加谨慎乃至强硬,谈判前景可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是妥协开端,还是冲突前奏?

这场突如其来的美伊谈判,在缓和紧张局势与掀起更大波澜之间摇摆。面对核协议即将到期、地区局势动荡、国际社会压力激增,美伊双方不得不走上会谈桌,但这并不意味着信任的建立或共识的达成。

4月12日,伊朗与美国在阿曼举行首轮间接接触,外界普遍解读为局势释放出一定程度的缓和信号。**当日并未出现强烈对抗性发言,谈判气氛相较此前紧绷局势有所降温。

然而,仅一天之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即在13日接见武装部队高层,发出强硬指令——要求全国武装力量维持“最高战备状态”。他在讲话中指出,武装部队是伊朗对抗外来威胁的最后防线,必须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同时做好战斗准备。

哈梅内伊强调,哪怕敌人表面上有所“赞赏”,其背后依旧存在恶意意图与舆论操控。他直言,面对西方国家的“污蔑宣传与信息战”,伊朗不能只是被动应对,而要提前布局,随时准备反击。

“敌人对我们的进步感到绝望和焦虑。你们在敌对媒体上听到的种种矛盾百出的信息,都是他们无计可施的表现。”——哈梅内伊

虽然未点名美国,但哈梅内伊明显将批评矛头指向西方,他谴责一些拥有最先进武器的大国却阻挠其他国家建设防御体系,称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则在会上明确回应,军方已做好全面防御准备,不会让“敌人实现其险恶目标”。

尽管哈梅内伊的讲话口径强硬,但自由外汇市场的反应却透露出另一面信号——就在谈判结束次日,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大幅走强,一日内升值超过15%。这表明,市场对谈判持审慎乐观态度,期待伊美之间出现突破性进展。

然而,哈梅内伊的表态也在提醒外界:即使进入谈判阶段,伊朗并未放松对战争风险的警觉,其基本立场并未软化。接下来的关键在于,美方是否真有诚意做出实际让步,还是继续借谈判牵制伊朗、为军事部署争取时间。

从目前格局看,美伊这场谈判仍处于博弈初始阶段,更多的是“试探性布局”而非“结构性妥协”。它究竟是走向协议签署的契机,还是缓兵之计的烟幕弹,尚未可知。

在强硬与妥协之间,中东战云依旧密布。而接下来几轮谈判的节奏与内容,将决定这场博弈的走向:握手言和,还是一触即发。


(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