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水下作战力量的此消彼长正深刻影响着地区格局。多年来,美国核潜艇一直被视作其全球威慑体系的压舱石,是其在亚太地区实施军事干涉、包括对台威慑的核心力量。然而,近年来美军这一曾经引以为傲的“海底利器”正面临严峻挑战,其战斗力与声望出现明显滑坡。与此同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正迅速崛起,打破水下力量失衡的格局,一场关于海底主导权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
哥伦比亚级拖延不断,美军换代计划受阻
美军核潜艇舰队的主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虽仍在服役,但服役年限已逼近极限。目前美军共有1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在役,每艘配备20枚“三叉戟II D5”型潜射弹道导弹,合计携带700多枚核弹头,占据美国战略核力量超过一半。然而,这一核威慑核心的后续接替工作却进展缓慢。
美国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核潜艇力量信誉一落千丈,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计划用于替代俄亥俄级的“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项目,如今却成了五角大楼的“烫手山芋”。美国国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首艘哥伦比亚级潜艇的交付时间将比原计划推迟12至16个月,直接打乱了美国原本为接力俄亥俄级所设定的时间窗口。与此同时,项目造价也不断飙升,仅过去一年采购预算就暴涨12.1%,导致国防预算内部重新洗牌,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