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是技术上的差距让这些武装力量难以还手,实则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伊朗本身的冷处理态度。在关键时刻,德黑兰选择保持距离,未能出手相助,这种“割席”行为直接摧毁了原本脆弱的团结。正是伊朗这一“老大哥”的抽身,才让“抵抗之弧”内部信任体系迅速崩溃。既然核心支持者都不再站台,那些曾以“反美反以”为号召的地区代理人,也只能选择主动退让,以自保为先。
从当前态势来看,美伊之间短期内爆发全面战争的概率依旧不高。然而,伊朗所依赖的地区“威慑网”正在迅速瓦解,这使得美国与以色列在中东的“切香肠”式蚕食策略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他们一方面继续利用军事打击清除伊朗在周边的忠实力量,另一方面则通过像B-52战略轰炸机这类高压手段持续对德黑兰施加威慑。伊朗尽管仍有导弹试射、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等反制手段,但这些举动在如今节节败退的大势下,更像是被动反击,而非扭转乾坤的底牌。
若放眼未来,局势可能更不乐观。随着特朗普在全球外交上的诸多碰壁,他或许会把矛头指向伊朗这个“相对容易打击的目标”,以获取国内政治红利。尤其是在“伊核协议”问题上,美方大概率将借机施压,推动伊朗在经济、安全等方面让步。如果伊朗不愿意配合,或稍有迟疑,那么等待它的很可能就是一场毫不留情的军事重拳。
其实,从后方高调宣称备战、到前线民兵纷纷弃械投降的反差,已经将伊朗当下的战略窘境暴露得一览无遗。这不仅反映了德黑兰对内对外政策的矛盾与困顿,更预示着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正处于新一轮洗牌的临界点。在未来的博弈中,伊朗究竟是能重新稳住脚跟,还是会一步步滑向边缘地带,成为被牺牲的棋子?值得持续关注。(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