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伊核谈判再次陷入僵局,美国威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此时,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坚科明确表示,即使美国轰炸伊朗,俄罗斯也没有出兵支援的义务。这一声明在国际舆论中引发广泛关注。俄罗斯为何在这个时候划清界限?中东局势又将如何发展?美国是否能承担得起这样的后果?
4月8日,俄罗斯正式公布了与伊朗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其中核心条款指出,如果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不需要提供军事援助,但会推动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解释说,俄伊在2001年签订的“好朋友协议”仅要求双方“商量对策”,从未承诺派兵参战。这一表态看似撇清关系,实则有深刻含义。
俄罗斯在叙利亚已经耗费大量资源,若同时介入伊朗冲突,将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为了保留调解余地,俄罗斯强调会采取一切措施推动停火,包括近期策划的阿曼秘密会谈,试图以“裁判员”的身份缓解美伊矛盾。历史教训表明,从2019年美军暗杀苏莱曼尼到2024年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一直局限于情报共享和军售,从未直接参战。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动作,被认为是“以战逼谈”。美军已在印度洋迭戈加西亚岛部署7-9架B-2隐身轰炸机和10架加油机,其航程覆盖伊朗全境。美国提出不合理要求,如彻底拆除核设施、放弃导弹计划,甚至限制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俄罗斯对此斥责为“逼迫伊朗自废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