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投资界弥漫着谨慎甚至恐惧的情绪,巴菲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名言再次引发思考。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国新一轮关税威胁(预计4月2日实施)与中国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5.4%并存的复杂局面,投资者需要谨慎决策。摩根士丹利3月31日的闭门会议试图厘清中国经济的真实脉络、消费复苏的虚实以及股市的潜在机遇。中国首季经济表现亮眼,5.4%的GDP同比增速超出许多预测。主要驱动力包括政策“早班车”效应和出口“抢跑”现象。年初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行动,加快了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节奏,并提前实施部分消费刺激措施。此外,企业在美国新关税政策落地前加紧出货,导致出口数据强劲,特别是3月份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
然而,大摩分析师Jenny提醒,这种增长存在隐忧。工业企业利润率承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居民财富缩水等深层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基础尚不牢固,短期刺激效应过后持续性面临考验。
年初的政策支持是经济“开门红”的关键。地方债的提前下达虽然高达1.3万亿,但主要用于“借新还旧”,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对基建数据有所提振,但并非长效机制。消费补贴方面,手机、家电等品类确实受益,但整体消费和服务业并未全面回暖。3月份PMI数据显示服务业景气度相对较弱,表明消费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刺激力度可能在二季度后减弱,经济增速或面临放缓压力。大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Robin预测,全年名义GDP增速可能仅为3.6%,甚至存在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
美国计划于4月2日后实施的新关税是今年最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大摩分析,可能包含“对等”关税和行业性关税两种形式。若这三大行业同时被加征关税,可能拖累亚洲多个经济体GDP下滑0.5至0.6个百分点。中国虽非完全依赖出口,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使其间接冲击不容忽视。
消费数据的改善需辨证看待。大摩专家Dustin认为,当前亮点主要由政策驱动,例如“以旧换新”计划显著提振了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品的销售。然而,这类政策效力通常持续数月,近期已显现回落迹象。居民收入和财富预期仍面临挑战,工业利润下滑影响工资增长,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意愿受到抑制,整体消费复苏仍需更强的内生动力支撑。
尽管宏观经济挑战重重,大摩策略师Laura对中国股市表达了积极看法,并上调相关指数目标价位。理由是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在2024年四季度出现拐点,估值相对偏低,有望向新兴市场平均水平回归。Laura强调,当前并非全面牛市,而是典型的“选股市场”。投资重心应放在盈利能力强劲、能够抵御宏观逆风的板块和个股上。
大摩推荐的投资方向包括高增长潜力股如泡泡玛特、巨子生物,困境反转型如蒙牛、伊利、周大福、安琪酵母,稳健回报型如百胜中国、安踏体育、波司登。Laura提到,美国投资者近期对中国科技股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兴趣增加,进一步印证了结构性机会的重要性。
2025年的中国经济与市场注定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行。关税摩擦、内需修复进程、政策效力递减等因素交织,增加了不确定性。然而,政策的底线思维、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以及部分行业的盈利改善,也为市场提供了结构性的亮点。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保持理性,深入研究,精准把握结构性机会,避免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言,投资是长跑而非短跑,具备耐心和眼光,方能在波动中寻得价值,最终胜出。(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