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欧洲民营火箭入场券不好拿,首次起飞即失控(3)

2025-03-31 16:44:35 来源:观察者网

虽然也可选择更简单的降落伞回收方案,但降落伞回收存在安全性低、可控性差、天气依赖强等问题,目前尚未大规模实用。考虑到伊萨尔所用发动机单台推力仅7.5吨,九台总推力不过68吨,其总体技术水平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距离开发一款成熟、具备复用能力的火箭还有不小差距。

反观中国,目前多家企业的下一代火箭均采用中大型多机并联结构,如长征十二号A/B、蓝箭朱雀三号、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等,这些火箭的运力普遍超过10吨,不仅具备强大运载能力,还更适合未来复用技术的落地实施。

回过头来看,光谱号首飞失败即便成功,也难以动摇当前全球航天格局。此次试验更多只是欧洲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的象征性一步,哪怕成功,也属“田忌赛马式”的技术突破,尚不足以真正参与美中之间的航天角逐。

尽管如此,欧洲依然对民营火箭公司寄予厚望。在伊萨尔的投资方中,既有空中客车和保时捷这样的工业巨头,也有不少欧洲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将伊萨尔视为突破欧洲航天产业困局、构建战略自主能力的希望所在,甚至宣称该公司有助于“捍卫欧洲在太空技术领域的价值观和法律秩序”,话语虽重,愿景未必现实。

现实是,欧洲目前手上可打的“火箭牌”并不多。阿丽亚娜6号造价高昂、效率不佳,织女星C虽然成本较低,但运力和能力有限。而在面对SpaceX这样“泰坦尼克级运力、共享单车级成本”的对手时,欧洲几无招架之力。

也正因为如此,光谱号这一小步,对欧洲而言或许是一次必要的试错。它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野心,更是欧洲寻找太空自主权路径的一次尝试。成败与否,这一尝试都值得重视。只是,要想在美中两大航天强国之外“杀出血路”,欧洲还得在技术、政策、资源整合等多个层面做出更具突破性的改变。

未来欧洲能否在商业航天领域站稳脚跟,是否能真正掌握火箭复用等关键技术,还需时间与实践来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太空竞赛中,欧洲如果不能加快步伐,只能继续扮演“旁观者”,难以成为游戏的规则制定者。(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