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的出口商来说,形势更加严峻,农业产品和能源的出口极度依赖散货船运输,而在这方面,中国造的船舶占据了重要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天然气出口商已经发出提醒,表示他们的项目需要依赖德国生产的钢管,而这些钢管通常是通过中国的船只来运输的。如果航线有变,关键设备可能会晚几个月交付。煤炭出口商现在面临的危机更为紧迫,因为他们的亚洲客户已经开始找其他供应商,想要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运输问题。更深层的影响是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旦运输费用猛涨,美国的农产品、化工产品和机械设备的出口价格就会失去原来的优势。贸易商或许会转向加拿大、墨西哥甚至南美的市场去采购类似商品,这样一来,美国的出口份额可能会进一步减少。经济模型显示,若政策全面推行,美国的出口贸易可能在一年内缩减8%到12%,对经济增长造成直接影响。彭博社更是直言,这一行动可能会重创美国经济。
特朗普政策的支持者们相信,高额收费会让航运公司转向美国的造船厂下订单,从而振兴国内的制造业。但实际上,美国的造船行业早就衰退了许多年,现在剩下的几家大船厂基本上全靠海军的订单才能支撑下去。商用船舶的建造能力并不强,一艘集装箱船从下单到交付,可能要耗时7年,而中国的船厂一般在18个月内就能搞定同样的订单。成本问题也十分棘手,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加上供应链的不完善,美国造船的费用一般是中国的5倍以上。在中国,造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约得花1.8亿美元,而在美国则得花3.5亿美元以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对进口钢铁征收的高额关税使得国内造船成本直线上升,这让美国的船厂在国际市场上更加难以竞争。技术和人才的短缺也成了一个难以跨越的坎,现代造船需要大量精密焊接、动力系统的整合以及环保技术,而美国早已经没有了完整的船舶工业生态。高端技术依旧得靠日本和韩国的供应商,而熟练的焊工、船舶工程师等重要岗位却存在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大西洋集装箱公司曾尝试在美国建造新船,结果因为工期拖延和预算超支,不得不转向中国船厂,现在类似的情况或许又要重演了。政策中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的,恐怕就是强行规定15%的美国出口货物必须用美籍船舶运输。现如今,美国的商船队总共就不到200艘,而且大部分都年头太久,根本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航运分析师直言不讳地表示,就算政策硬是要推行,新增的订单更可能会流向日本或韩国,而不是美国本土的造船厂。
特朗普的“天价船舶费”政策,看似是对中国的经济战,其实可能会引发一场影响整个世界的贸易海啸。美国造船业如今的困境,是多年政策错误积累的结果,光靠单方面的惩罚措施是没法一下子扭转局面的。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加深的时代,任何重大的贸易政策动荡都不会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最终波及的必然是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航运业的资深观察者们常说得很到位,“在贸易上发狠的人,最后受伤的多半是自己。”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