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空中力量领域的竞争再度升温。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歼-36完成第三次高调试飞仅四天后,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启动F-47项目。两国在“穿透性制空”技术上的较量正逐渐改变未来的空战规则。
3月25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最新试飞视频显示,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歼-36完成了第三次试飞任务。视频中首次清晰展示了该型战机的完整降落过程,其流畅的气动外形和独特的无尾翼设计引起了国际军事观察家的广泛关注。此次试飞距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波音公司赢得F-47六代机研发合同仅隔四天,这一时间点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
从技术细节来看,歼-36的设计理念已突破传统战斗机框架。根据多源卫星影像和试飞画面测算,该机长度超过22米,翼展达16米,采用颠覆性的三发无尾翼布局,隐身性能指标可能达到RCS 0.0001平方米级。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王海峰团队在2024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阐述了穿透性制空理论,这是歼-36的核心设计逻辑,通过超长航程、超强载荷与极致隐身实现战略威慑。
从作战效能来看,歼-36的基础航程为3500公里,并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使其作战半径足以覆盖第二岛链关键节点。其6米级内置弹舱可搭载8吨级弹药载荷,既能执行传统制空任务,又能实施纵深战略打击。动力系统采用“1+2”创新配置,在超音速巡航时只需启动单台发动机,这种设计在保证航程优势的同时,解决了传统重型战机机动性不足的问题。
对比中美六代机的研发进度,现实差距正在显现。尽管美国空军NGAD项目在2019年完成了首架原型机试飞,但波音公司的F-47至今未公开任何实体验证机影像。而中国航空工业方面,歼-36在完成三次试飞后,已进入工程验证机深度测试阶段。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脉动生产线已实现歼-20年产50架的产能,这种成熟的生产体系可以直接应用于六代机项目,形成“研制即量产”的战略优势。
从战略博弈的角度看,六代机的竞争实际上是重新定义空战规则。歼-36展现出的“超视距杀伤链”构建能力,或将改变传统空战中的能量机动法则。其配备的多频谱隐身蒙皮、量子雷达对抗系统和分布式光学孔径,构成了完整的战场态势感知网络,技术集成度远超当前五代机水平。
尽管美国国防部宣称F-47将采用“数字孪生”等先进研发技术,但中国在气动布局、动力系统等领域的工程实现能力更具说服力。歼-36采用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成功化解了无尾翼布局带来的气动控制难题;其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的燃料效率较F-135提升30%以上。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验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创新能力,也预示着未来空战体系的深刻变革。
国际军事分析机构普遍认为,六代机的服役时间窗口将决定未来二十年空中力量格局。目前歼-36的快速进展使中国在穿透性制空权争夺中占据先手优势。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无人机僚机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款“空中作战中枢”或将重构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