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美国当前所谓的“稀土饥饿”,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供应紧张,另一方面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工业体系的不完整,特别是在关键加工环节上被人“卡脖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五角大楼推动的稀土“再工业化”计划,不仅涉及矿业开发,更包括从提炼、分离到精炼整个链条的能力建设。只是这项工程,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国内对稀土加工建设缺乏足够的社会与政策支持。稀土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废物,而环保法规的严格限制使得相关项目在美国本土推进异常艰难。此外,加工工艺本身所需的技术门槛和人员培训周期,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补上的。
美国这套不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对其军事工业产生了直接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35B战斗机生产受阻,不仅产量达不到预期,就连日本等盟国的部署计划也被迫延后。原因之一就是高性能雷达、导弹制导、隐身涂层和透波材料等关键部件大量依赖稀土材料。而这些稀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能力一旦出现断层,高端武器系统的正常供应就会受到实质性影响。
不仅如此,美国正在推进的六代机计划,也同样面临稀土依赖所带来的制约。无论是更高性能的雷达,还是耐高温、抗腐蚀的发动机核心元器件,其基础材料几乎都绕不开稀土。可以说,如果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链,六代机的研发和量产很可能在早期就遭遇技术瓶颈。
美国目前在稀土领域的困境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没货”,二是“没能力处理货”。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导致美国在构建独立稀土产业链方面步履维艰。更重要的是,这种局面短时间内几乎难以根本扭转。正因如此,美国近年来频频在外交和军事层面向格陵兰、蒙古等稀土资源丰富地区频繁活动,希望打通稀土资源获取的新通道,但即使“抢”到资源,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战略支撑。
可以预见,未来美国仍将持续在“稀土战争”上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但能否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仍是一个巨大问号。毕竟,资源是硬通货,加工是硬实力,而完整产业链才是真正的底气。美国想要在稀土上补齐“工业味精”这道短板,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