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为何说伊朗导弹技术“中东第一”(3)

2025-03-27 09:51:57 来源:网易

若说朝鲜与俄罗斯的技术支援帮助伊朗实现了导弹的“高端跃迁”,那么中国的技术转让,则为伊朗导弹工业提供了坚实的中程基础。1992年,伊朗从中国引进了90枚“M-7战术导弹”及其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国产版“法塔赫-110”导弹,具备250公里射程。与此同时,中国的C-802反舰导弹也被伊朗仿制为“努尔”导弹,并成功输出至也门胡塞武装及黎巴嫩真主党。

“努尔”导弹在实战中的表现也证明其性能不俗。真主党曾用该导弹重创以色列“哈尼特”号护卫舰,显示出伊朗在战术导弹实用化方面的成熟度。而这些成果的背后,中国技术的引入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出乎意料的技术来源:美国与以色列的“遗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导弹技术的某些“种子”,竟然源自美国和以色列。这主要与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的亲西方政策有关。

在巴列维国王当政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以色列更是与伊朗展开核技术合作的倡议者。尽管核项目因政治顾虑未能成行,但导弹技术合作则切切实实开展了。以色列在该时期向伊朗传授了大量导弹设计经验,美国则出口了一批F-14战斗机和配套的“不死鸟”空对空导弹。随着伊朗政权更迭,这批武器及其相关技术被新政权接收并加以逆向研究,最终催生出国产版本“思想-90”空空导弹。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上,伊朗同样通过逆向工程掌握了其核心技术。

一套成熟复制的军工模式:从引进到反超

分析伊朗导弹工业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其遵循了一条极具操作性的模式:能引进生产线的就引进,无法引进的则通过逆向工程摸索技术原理,掌握自主生产能力。继而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性能优化,最终实现局部超越。这种“引进—仿制—改进—反超”的路线,与中国曾经的军工发展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