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为何说伊朗导弹技术“中东第一”

2025-03-27 09:51:57 来源:网易

伊朗军方日前高调公开了一处名为“导弹城”的地下军事基地,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这座“导弹城”并非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座真正埋藏在地下、规模庞大、密布导弹系统的军事设施。由于基地实在过于庞大,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巴盖里视察时不得不乘车进行检阅。在其所乘坐的检阅车两侧,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各型导弹,构成了极具震撼力的场面。

为何说伊朗导弹技术“中东第一”

这次展示,恰逢美国“杜鲁门”号和“卡尔·文森”号双航母战斗群驶入红海之际,显然带有强烈的对抗意味,是伊朗在面对美军压力时的一次有力“秀肌肉”行动。而从导弹装备数量与类型之丰富、部署体系之完善来看,伊朗无疑是中东地区最具导弹研发与生产实力的国家。

纵观中东地区的军工发展,即便是素以技术见长、被誉为“中东小霸王”的以色列,在导弹技术的某些领域,也难以与伊朗比肩。那么问题来了:伊朗在重重制裁和封锁之下,如何构建起如此强大的导弹工业体系?支撑其导弹发展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

高超音速导弹的突破:俄罗斯与朝鲜的“隐形援手”

伊朗导弹工业的突出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系完整、规模庞大、技术不断进化。尤其是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伊朗已实现重大突破——目前,伊朗是中东地区唯一掌握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国家。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先进武器已经开始对外输出。也门胡塞武装近期公开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就是在伊朗的支援下组装完成的。这类导弹的研发与制造难度极大,胡塞武装自身显然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伊朗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然而,伊朗并不拥有类似美国或中国那样的高超音速风洞群,其相关技术从何而来?目前较为可信的解释有两个方向:一是俄罗斯,二是朝鲜。

在俄罗斯方面,考虑到俄乌战争爆发后,伊朗向俄方提供了大量无人机和弹药援助,俄伊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军事合作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向伊朗转让高超音速导弹核心技术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俄罗斯与中国是全球最早研发出高超音速导弹的国家,中国的DF-17刚刚服役,不太可能向外转让技术,而俄罗斯则在利益交换驱动下具备技术输出动机。

至于朝鲜,则与伊朗有着更为悠久且深入的军事合作关系。早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就曾引入朝鲜完整的“飞毛腿-B”导弹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自行改进,研发出“流星”系列导弹。现阶段,伊朗的新型“流星-5”导弹射程已提升至2500公里,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其起点正是朝鲜技术。朝鲜近年来也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取得新进展,而伊朗现有的高超音速导弹外观,与朝鲜型号高度相似,采用了同样的“乘波体”弹头设计,说明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仍在继续。

为何说伊朗导弹技术“中东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部署在波斯湾的微型潜艇,以及黎巴嫩真主党修建的地下通道工程,也都曾由朝鲜军事人员提供技术和指导。而作为回馈,伊朗则向朝鲜输出了完整的无人机技术,实现了军事领域的深度互补。

中国的技术转让:奠定中程导弹工业基础

若说朝鲜与俄罗斯的技术支援帮助伊朗实现了导弹的“高端跃迁”,那么中国的技术转让,则为伊朗导弹工业提供了坚实的中程基础。1992年,伊朗从中国引进了90枚“M-7战术导弹”及其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国产版“法塔赫-110”导弹,具备250公里射程。与此同时,中国的C-802反舰导弹也被伊朗仿制为“努尔”导弹,并成功输出至也门胡塞武装及黎巴嫩真主党。

“努尔”导弹在实战中的表现也证明其性能不俗。真主党曾用该导弹重创以色列“哈尼特”号护卫舰,显示出伊朗在战术导弹实用化方面的成熟度。而这些成果的背后,中国技术的引入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出乎意料的技术来源:美国与以色列的“遗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导弹技术的某些“种子”,竟然源自美国和以色列。这主要与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的亲西方政策有关。

在巴列维国王当政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以色列更是与伊朗展开核技术合作的倡议者。尽管核项目因政治顾虑未能成行,但导弹技术合作则切切实实开展了。以色列在该时期向伊朗传授了大量导弹设计经验,美国则出口了一批F-14战斗机和配套的“不死鸟”空对空导弹。随着伊朗政权更迭,这批武器及其相关技术被新政权接收并加以逆向研究,最终催生出国产版本“思想-90”空空导弹。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上,伊朗同样通过逆向工程掌握了其核心技术。

一套成熟复制的军工模式:从引进到反超

分析伊朗导弹工业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其遵循了一条极具操作性的模式:能引进生产线的就引进,无法引进的则通过逆向工程摸索技术原理,掌握自主生产能力。继而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性能优化,最终实现局部超越。这种“引进—仿制—改进—反超”的路线,与中国曾经的军工发展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得益于这种稳步推进的发展战略,伊朗目前已经建立起中东最完整、最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导弹制造体系。无论是短程、中程还是新兴的高超音速武器,伊朗都能够实现部分或全部的本土制造。

对比之下,海湾周边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在石油财富滋养下,更多依赖西方军购,军工自主能力严重不足。因此,伊朗才能在导弹领域实现领先优势,构建起令美以等国都不得不重视的战略威慑力量。

封锁之下的崛起:拒绝成为“第二个伊拉克”

美国持续多年对伊朗实施制裁与技术封锁,表面理由是伊朗威胁地区安全,实际上核心原因在于:伊朗并未像伊拉克那样,沦为美国战略意图下的附庸国家。伊朗拒绝配合西方意志,坚定推动自主防御体系构建,其导弹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在战火频仍、地缘角力激烈的中东,伊朗依靠有限资源与外部协作,缔造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军工发展之路。这不仅令伊朗获得了强有力的战略安全保障,也为全球其他受限国家提供了某种路径参考。(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