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为白宫幕僚长拎包有何意味。马斯克为苏珊·威尔斯拎包或许只是绅士行为的体现,也可能是为了表现他对苏珊·威尔斯的敬意。然而,近日传出的白宫内讧的消息,让这一举动显得别具深意。
当地时间3月8日,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引发关注:世界首富马斯克被拍到在会议结束后,主动帮白宫幕僚长苏珊·威尔斯拎包,离开白宫。一名社交媒体大V分享了这段视频并配文称:“真正的善举:马斯斯克帮苏珊·威尔斯拿包!”马斯克在帖子下回应:“我是苏珊·威尔斯的大粉丝。”
67岁的苏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白宫幕僚长,被美国媒体称为“政治特工”。她早在1980年就加入了里根竞选团队,并在2010年帮助商人里克·斯科特赢得佛罗里达州州长竞选。2016年,她负责特朗普在佛州的竞选,击败了希拉里。2018年,她又将德桑蒂斯推上了佛州州长的位置。2024年美国大选中,她是特朗普竞选团队负责人,也是特朗普团队中几乎唯一敢于直率批评特朗普言行的重要成员。
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自1月成立以来,已解雇3万多名联邦政府雇员,另有约7.5万名联邦雇员接受了8个月工资的“买断离职计划”。种种迹象显示,马斯克的高效裁员以及高调介入政治的姿态,引发了部分特朗普内阁成员的不满。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就是其中之一。此前有报道说,因为马斯克关停了美国国务院领导的国际开发署,鲁比奥已有数周在私下对马斯克表达不满。
两人的矛盾在当地时间3月6日的一次白宫内阁会议上公开爆发。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这次会议上,马斯克指责鲁比奥在政府上任的前45天内没有解雇任何人,并讽刺说,鲁比奥解雇的唯一工作人员来自政府效率部。鲁比奥非常愤怒,反问说,国务院的1500多名官员接受了“买断提前离职”,他们不算裁员吗?他还嘲讽马斯克说,要不要重新雇佣这些人,以便马斯克能够再次解雇他们。之后马斯克回击称,鲁比奥只是“在电视上表现得不错”,讽刺鲁比奥只会作秀。
据报道,当时特朗普双手抱胸,像观看网球赛一样目睹了双方的争吵过程,之后表态支持了鲁比奥,表示鲁比奥“做得不错”。尽管事后特朗普否认了马斯克和鲁比奥发生过争吵,并称当时两人在聊“世界杯比赛”,但这次内阁会议上作出的一项决定表明,特朗普不得不对内阁成员们表示安抚。会上,特朗普首次明确了马斯克的权力边界:可以向各联邦政府部门提供建议,但无权直接解雇联邦雇员。他还承诺每两周召开一次类似会议进行协调。会后,特朗普多次表示他支持马斯克的改革使命,但将改变裁员方式,裁员应是“手术刀式”的而不是“动斧头”。
马斯克似乎正陷入一场典型的华盛顿权力博弈旋涡中,而且越来越孤立。在这种背景下,他主动向“特朗普背后的女人”苏珊·威尔斯示好,确实可以被解读为争取支持的一种表现。就在白宫发生争吵、马斯克给苏珊·威尔斯拎包的这一周,马斯克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又投放了数百万美元的广告,广告主题是“感谢特朗普总统”。如果从马斯克与特朗普内阁成员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的角度看,这种广告似乎在暗示,马斯克仍是特朗普的大金主,其地位难以动摇。
不过,苏珊·威尔斯与马斯克的关系也谈不上多好。事实上,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没有设在白宫西翼,而是被安排在艾森豪威尔办公大楼一间可容纳20人的小办公室,这正是出自苏珊·威尔斯的指示。
更进一步看,不管是马斯克现在陷入某种程度的孤立,还是鲁比奥会在未来某一天辞职,其实反映出来的都是特朗普的“机构改革”开始陷入泥潭。这场改革本来就走的不是“寻常路”。从目标设定来看,除了削减冗员、减少联邦政府开支的诉求,还要粉碎主要由民主党控制的“深层政府”,建立特朗普可信任的“忠诚政府”、满足MAGA的心理预期等目标。这实际上是一场混杂了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运动。
这种多线程运动要顺利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广泛的政治动员并且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实操队伍。此外还有计算改革成本。但这一切应该具备的条件都不存在。特朗普让局外人马斯克和寥寥几十个同样是局外人的年轻人作为操刀手推进改革,同时把改革作为给马斯克的政治回报,这注定了特朗普式的“机构改革”难以推进。
当政治体系里的人没有被触动时,特朗普就赋权给马斯克;而当体系里的人感到威胁时,特朗普就安抚政治体系里的人,这种平衡术或许适用于内部争吵,但如果争吵上升到剧烈的博弈时,平衡术就成了政治投机。投机的结果,只能导致博弈双方都成为可能的牺牲者。
自马斯克通过“政府效率部”推动改革以来,他本人已付出了一些代价。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已累计下跌35%,抹去了美国大选后的大部分涨幅。从美国到欧洲,都出现了特斯拉门店和超级充电站遭到破坏的现象,全美各地都有人游行示威反对马斯克。在特朗普仍然信任马斯克的前提下,这些代价或许是马斯克尚能承受的。而一旦哪一天特朗普认为让马斯克退出政治角斗场更有利,马斯克势必将付出更大代价。给苏珊·威尔斯拎包并自称是苏珊·威尔斯大粉丝的马斯克,是察觉到这一点了吗?马斯克为白宫幕僚长拎包有何意味!(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