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演习代号“自由护盾”,本意是检验部队在“遭敌方反击”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讽刺的是,参演的F-35A刚完成“反制防空系统”的科目,自家KF-16却成了真正的威胁来源。
从10:04第一枚炸弹落地,到10:11消防队抵达现场,这7分钟彻底改写了7个家庭的命运。重伤的4人中包括2名儿童,弹片贯穿伤导致多器官损伤。受损的教会当时正进行主日礼拜,爆炸气浪掀翻讲台。距离爆心80米的住宅外墙布满蜂窝状弹孔,结构专家判定为“危房”。更令人后怕的是,若误投时间推迟2小时,正值当地小学午休时段,后果不堪设想。
抱川训练场周边30公里设有13个民防警报站,但本次事故中无一启动。军方解释称:“非战争状态不触发警报系统”——这暴露了韩国民防体系对“非传统军事威胁”的致命盲区。按《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若事故涉及美军装备,赔偿需通过外交渠道协商。但本次涉事KF-16虽为韩军战机,其火控系统却源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技术转让。受害者能否获得足额赔偿,已成法律界争议焦点。
韩国国防研究院2024年报告显示,空军核心装备的国产化率仅58%,关键子系统仍依赖进口技术。这种“组装式国防”在提升战力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可控的风险种子。
在事故现场,军方用黄色警戒线围起直径200米的封锁区。弹坑边缘散落的弹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距离爆心最近的民宅里,挂在墙上的全家福被冲击波震落,玻璃碎片深深嵌入相框中的笑脸。
这不是战争,却比战争更残酷。当价值2.3亿美元的KF-16战机与平民的安居权形成荒诞对比,当军事演习的安全区变成死亡半径的圆心,整个社会都在追问:军队的战斗力是否以民众安全为代价?技术升级是否伴随着失控风险?谁该为飞向民宅的炸弹负责?
韩国国防部宣布暂停所有实弹演习,但民众的信任裂痕已难以修补。这场本应对外展示武力的演习,最终炸出了军事现代化进程中最脆弱的命门——在追求绝对安全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制造更大的危险?(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