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性氢观测方面,科研团队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了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塞曼效应测量结果。这一发现证实了星际介质从冷中性气体到原恒星核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为解决恒星形成原理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自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面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目前已有15个国家递交了观测申请,各国科学家利用其强大的观测能力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开放“中国天眼”不仅促进了全球科技进步,还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和理解。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研究学院教授麦克卢尔-格里菲思曾两次参观“中国天眼”,她认为“中国天眼”的开放加强了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特别对年轻科学家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并扩展研究领域。
国内外科学家在FAST使用及观测的科研过程中相互学习。在调试阶段,中国的科研团队就已同国外科学家有很多接触,一些著名研究员也是从国外引进以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中外天文学家合作利用“中国天眼”的最新超深场巡天数据成功捕捉到了距离我们大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其中一个星系拥有已知的最大中性氢质量,揭示了早期宇宙星系演变和气体循环的重要线索。
2024年9月25日,在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8周年之际,中国天眼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首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进行吊装,有望进一步大幅提高FAST望远镜的天文观测能力。这次升级得益于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带动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可快速实施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方案,计划在FAST周边5公里内建设24台4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组成综合孔径阵。相较于在运行的百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灵敏度要高一个数量级,但分辨率较低。通过加设辅助望远镜,可以显著提高其分辨能力和成像能力。除了天体物理学研究,FAST核心阵还可以在近地天体预警、深空卫星通讯等深空探测领域发挥作用,为我国空天领域提供重要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