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显看出,相比W2F-1(上)早期原型机,现在的E-2“鹰眼”(下)通过增大下半部分垂尾安定面面积以提升飞行品质
而在随后的实际使用中,E-2系列预警机方向安定性变化剧烈也让飞行员对其进行频繁剧烈调整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互联网上流传的各种美军驾驶E-2预警机的座舱视角影片中,还是台军E-2飞行员的回忆中都证实了这种情况。虽然方向舵配平按键就在飞机操纵盘上,可以比较方便的用左手拇指进行调整,E-2长期以来的操作历史中也并未因此导致过太多事故,但这一情况的存在让飞行员始终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对其进行关注和调整,从而在处理其他飞行问题时存在潜在风险。
对于飞行员来说,E-2特殊的构型使得其显然算不上“好飞”。
对于E-2系列而言,这以情况是某种“历史遗留问题”,但对全新研制的空警600舰载预警机而言,这显然是可以在研制阶段就妥善解决的。在中国不多的预警机研制历史中,对载机进行一系列改装以提升航向稳定性的例子并不罕见:“空警一号”研制中就采用过在平尾两端加装端板,增加飞机腹鳍,加大背鳍等手段;空警2000也加装了腹鳍,对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进行调整设置,对飞行速度进行相对相应限制以提升稳定性;空警500也采用了平尾端板、腹鳍局部气动操稳特性优化技术,增强了飞机的稳定性……
但上述几款飞机都是在既有的飞机平台上改进而来,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机械飞控,对其改进也只能改善飞机的稳定性,而全新研制的空警600使用电传飞控,理论上可以通过对控制率的调整和优化,利用飞控系统改善飞机的稳定性,大幅简化飞行的技术难度,缩短飞行员改装预警机的周期,增加预警机操作的安全性。对于那些长期使用E-2预警机,已经培养出相应操作习惯飞行员的军队而言,这一改进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从未装备过舰载固定翼预警机、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特殊操作的解放军而言,空警600在最基本飞机操纵性上的提升能够对我军舰载预警机的操作安全性带来显而易见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