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在如今乌克兰这样最为接近当年北约国家预设战场环境的战场上,北约第三代主战坦克显得尤为水土不服,其防御强而进攻弱的致命缺陷暴露无遗。特别是随着俄乌战场上大量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出现,无论是俄军主战坦克,还是乌军装备的“挑战者”-2、“豹”-2A6等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可谓“一视同仁”。在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俄军依然可以通过启用封存的老式主战坦克,同时加紧生产全新的T-90M主战坦克来补充,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在内的北约国家却很难再生产新的主战坦克提供给乌克兰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在二战时期还是战后至今的将近80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可以预见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主战坦克所处的消耗品地位并没有随着性能进步和价格飞涨而改变。事实上,主战坦克通过作为进攻矛头冲锋陷阵不仅要摧枯拉朽,同时也要尽可能吸引和承受敌方的各种火力,这样就能够为己方各个平台的火力打击单元创造条件,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如果乌军目前得到的31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只能留在后方作为防御力量,那么其发挥的作用将微乎其微。而在目前北约援助乌军的其他几款第三代主战坦克都折戟沉沙甚至被俄军俘获的情况下,美军自然也不希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重蹈覆辙。再加上该型主战坦克所装备的AGT-1500燃气轮机必须使用航空煤油且耗油率较高,弹药以及零部件供应必须依靠美方,后勤保障复杂(美军向战后新成立的伊拉克军队转交了140余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如今至少有80余辆因为后勤保障问题而彻底无法使用)等因素,这31辆坦克的作用只能说是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