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攻击装甲车辆、碉堡火力点、地面或半地下掩体等坚固目标。“口袋火炮”是俄罗斯赋予火箭筒等便携式武器的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虽然科技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制导武器大量应用于战场,单兵火箭筒仍是步兵近战的重要攻坚利器。21世纪,五花八门的火箭筒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各战场上神出鬼没,继续演绎“口袋火炮”的不朽传奇。单兵火箭筒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点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请看解读。
二战催生,步兵获得反装甲利器作为步兵对抗装甲部队的便携武器,单兵火箭筒在各国军队都很常见。但追根溯源,美国最早研发和投入战场的“巴祖卡”当属火箭筒的“开山之作”。单兵火箭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火箭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初期,美、英等国为了抵御德军装甲集群的“闪电战”,千方百计研发各种反坦克武器。1942年美军研制成功并定型M1反坦克火箭筒,在火箭发动机前端安装一个聚能装药战斗部,装在一根细长的发射筒里发射。因发射筒的形状酷似一种名为“巴祖卡”的管状乐器,M1火箭筒获得“巴祖卡”的绰号。凭借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巴祖卡”和原子弹、吉普车、C-47运输机,被艾森豪威尔并称为“战争的四个胜利工具”。除了纯火箭型火箭筒之外,第一代火箭筒还包括德军1943年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
这两种早期的火箭筒都配有机械式光学瞄准具,有效射程30~200米,垂直破甲厚度120~200毫米,基本能对抗二战时期的装甲目标。
第二代火箭筒(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火箭筒进一步发展,有效射程提高到200~500米,破甲厚度达300~400毫米。典型产品有美国的M20和M72、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德国的铁拳44和铁拳3系列、法国的F1式以及大名鼎鼎的苏联RPG-7。RPG-7是世界上第一种无坐力和火箭增程结合型火箭筒,质量轻、威力大、射程远、后喷火焰小、坚固耐用、左右肩均可射击,上世纪60年代成为苏联步兵班的制式反坦克武器,除装备苏军外,还大量装备华约国家及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的军队。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损失近千辆坦克,约25%是被RPG-7击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