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金之城”约翰内斯堡,“金砖时间”再次开启。
这是三年多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线下举办,与会各方将围绕加强金砖合作与金砖合作机制“扩容”等议题展开讨论。
国际上,围绕金砖峰会的话题一热再热,关注和人气持续走高。面对疫后经济困境、乌克兰危机延宕和全球治理支离破碎,世界呼唤和平与发展,期待从顺时应势、活力充沛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找寻希望和信心。
(一)
金砖合作机制诞生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大潮之中。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正是看到了世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潜力,首次提出“金砖国家”的概念。两年后的八国集团峰会上,设置了“G8+5”机制,象征性地给予了这些新兴经济体在“大国俱乐部”的旁听权。
在此概念影响下,金砖各国基于独立自主的战略需求,也加强了双边和多边协调,合作默契日益加深。中俄印巴四国外长在200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由此开启金砖合作机制序幕。到了2008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新兴国家选择抱团自救,金砖各国遇到了将合作机制化的契机。2009年,金砖四国首次峰会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标志着金砖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2010年12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进来。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正式开始运行。经历了组织初创期后,金砖合作机制进入成长期。
(二)
从字母组合到一块实打实的“金砖”,回顾金砖合作机制走过的历程,发展是最深厚的底色。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01年至2022年,金砖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8.4%上涨至25.8%;同期,七国集团(G7)占比从64.6%下降到42.9%。英国橡果宏观咨询公司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