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FRED
从这张图表中,通过引入相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这只是货币市场司空见惯的波动而已。
此外,比较经济规模时要根据物价调整还有另一个理由:当我们比较两个经济体的实际规模——即它们各自生产的总物品数量——或者比较两者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经济体内的商品和服务是否比另一个经济体中的便宜,并将其纳入考虑。
当我们把像美国这样的高收入经济体与像中国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甚至像印度这样的低收入国家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较贫穷国家的物价普遍较低,这是由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致(贝拉·巴拉萨和保罗·萨缪尔森在1964年同时独立发现和分析了这一效应)。
要理解这种效应,我们需要想象一个简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劳动是生产的唯一投入因素,而生产则被划分为可以在世界市场上交易的物品(如钢铁或飞机)和必须靠近消费者才能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如理发)。在这样的世界中,各国必须在可交易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竞争力,因此他们折算成美元的工资水平将反映出他们在可交易商品(比如飞机)中的生产力,而不是非可交易商品(比如理发)。
但事实证明,技术先进的国家,虽然在各个领域比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水平更高,但其在可交易商品往往比不可交易商品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很高,工资水平反映在非可交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从而导致整体价格水平高于较贫穷国家。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效应。我并不尝试进行严格或全面的测试,只是提供一个包含一些重要经济体的说明性图表。以下是这几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以美元GDP与平价购买力GDP的比值来衡量,对比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