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并利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东盟今年的优先议程。7月举行第56届东盟外长会及系列会议期间,特别是在东盟成员国与印度、俄罗斯、加拿大等粮食出口大国的外长会议上,印尼都将加强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列为重要议题。印尼学者法加尔·希拉万表示:“东盟国家可以通过粮食进口来源多样化和优化区域粮食生产来应对印度大米出口禁令。”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饥饿人数规模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印度不是唯一一个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令人担忧的国家。按照印度《金融快报》的报道,2022—2023年,印度有3.3亿人受到粮食危机影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印度有近1.95亿人营养不良。人口日益增长的同时,印度也存在农业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印度快报》今年5月的一篇报道提到“印度的饥饿悖论”,即生产自给自足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文章建议,为了实现“零饥饿”的目标,印度应考虑由项目办公室牵头的战略举措,以消除印度“粮食不安全”的现状。
一些国际媒体在报道今年中国多地遭遇的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时表示,“在去年的高温和干旱之后,中国实际上就已加强了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虽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整体上今年中国粮食再次丰收的基础并没有被破坏,灾后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目前,中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李国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粮食储备充沛,加上进口来源不断多元化,中国在粮食安全上不会出现问题。他同时表示,各国基本上都有库存粮,即便是天灾导致粮食减产,全球整体上并不缺粮食,当前的问题在于粮食的分布非常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