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中汲取智慧。”
“通用人工智能会催生重大的技术和产业创新,可能会导致行业生态的重新洗牌。”
在东方卫视8月7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第197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前景。
张维为:2023年6月26日,我应邀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尼山脚下与来自全球政企学研各领域的数百名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这样一个主题。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上,我有一个发言,现在跟大家汇报一下,是我的一孔之见,供大家参考。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来说,它可以极大地方便人类的工作、生活;从挑战来看,它可能颠覆许多产业,甚至被武器化,最终伤害整个人类。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中汲取智慧。
首先,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仍然生机勃勃,而且实现了现代国家的转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明具有拥抱新事物同时能够“守正创新”的特点。中国人拥抱新事物的热情举世罕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千年古训,一直激励着我们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短短数十年间,中国完成了从农业文明迈入工业文明,又迈入信息文明的伟大变革。中国今天已经处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第一方阵。
其次,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辩证思维的传统,对于不那么具有确定性的新事物,我们往往允许试验,并以“趋利避害”的辩证思维加以对待,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对人类生活的有利一面,减少其有害的一面。我们的执政理念和做法,包括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包括顺势而为,包括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等等,这些本身都包含了中华文明的许多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