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当西方媒体放出乌军将打击克里米亚大桥的消息后,俄军除了进一步加强克里米亚大桥的防空拦截能力外,还将安装有大量角反射器的驳船部署在大桥附近水域,用于诱骗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防止乌军反舰导弹有可能对大桥发起的打击。同时,俄军还在大桥附近水域和大桥上进行了多次烟幕释放演习,这种烟幕能够遮蔽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红外成像导引头,以及北约国家侦察机搭载的光学探测设备,从而使其无法准确定位大桥位置。
被乌军“海马斯”火箭炮打击过后的安东诺夫大桥桥面。
再次是对重要桥梁进行抗毁伤设计和采取加固措施。如对桥墩、钢梁等关键部位,通过科学计算其承载能力,并在周围增加钢架结构或水泥构件,提高战时对敌方武器的抗毁能力。例如,安东诺夫斯基大桥被俄军控制后用于承担军用物资运输,乌军多次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对其进行打击。由于该桥梁的质量过硬,每次打击都只对桥面造成了一定破坏,通过修复后可以继续使用。不过,安东诺夫斯基大桥最终还是在俄军从赫尔松州右岸撤离到左岸后,通过预埋炸药将其炸毁,防止乌军进入左岸地区。
最后是防止恐怖袭击和做好桥毁后的应急预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克里米亚大桥在防御如此严密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想到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一艘携带炸药的无人艇先后两次将大桥炸断。因此,预防“敌人在暗处,我方在明处”的恐怖袭击,加强巡逻和检查十分重要。同时,己方还必须做好桥梁一旦被摧毁后快速运输物资的办法,如在大桥附近架起浮桥、组织大量船只缓解过河、过江或过海之困等。
总之,桥梁在战时的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使在桥梁周围部署有大量的防御武器,也很难确保不会遭到“漏网之鱼”的打击,况且有些国家的桥梁众多,在所有关键大桥附近都部署防御武器并不现实。俄乌冲突表明,“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保护向前线运输军用物资的桥梁,还不如将战火直接烧到敌方的领土上,解除己方关键桥梁可能受到的威胁,这才是现代化战争中确保桥梁不被摧毁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