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结束访华之旅后,财政部长耶伦紧随其后,但正如布林肯一边表示“遏制中国不符合美国利益”,却又前后矛盾找借口;一边宣称“将继续做中方不喜欢的事”,美国表现出来的言行不一,始终让人怀疑,本届美国政府究竟是否具备稳定中美关系的诚意与能力?
本文作者、前美国国务院官员曼宁在文章中道破了中美关系缓和的最大障碍——华盛顿矛盾的对华态度,并提供了改善双边关系的建议。然而,文章依然从美国中心的视角出发,且对中美关系与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系列事实存在误解与偏见。观察者网翻译并节选文章内容,供读者批判与参考,不代表认同文章的观点。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体现了试图将中美关系拉出针锋相对的“死亡循环”的新一轮外交努力。今年2月份的“气球门”事件打乱了规划好的行程,中国随后全面暂停与美方的外交接触。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高级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这样形容当前的局势:“我认为未来几个月应该能证明,美国与中国是否有可能建立有效、可预测且建设性的外交联系。”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可能在于华盛顿自己对中国的矛盾态度。
关于国会两党在对华问题上存在共识的传统观点一半是错误的。真正的共识在于,美国过去对中国抱持的看法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对华接触并没有带来美国人期待的“自由化”。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富裕、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国会领袖对布林肯访华之旅的抨击,尤其是共和党人指控国务卿先生显得“软弱”、“为中国共产党背书”表明,民主、共和两党对于美国真正期待的中美关系状态也没有明确共识。
华盛顿特区的狂热氛围体现了这一点,政客们有时会肆意轻率地争相“敲打中国”。背后反映的观念是,包容中国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似乎华盛顿和北京的传统认识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假设,即美国与中国之间终有一战,最有可能围绕台湾爆发——而华盛顿的政策辩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全力惩罚中国,并为战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