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加紧生产的苏-35和苏-57
这场“杀鸡用牛刀”的空战说明,在俄军看来,“风暴阴影”的隐身突防能力仍不可忽视,必须尽可能优先消灭其发射平台。除了外形本身的低可探测性特征之外,由于“风暴阴影”采用末端红外成像制导,不会发出主动电子信号,这也增加了对手发现它的难度。而其450千克重的聚能-侵彻二级战斗部,又使得这枚亚声速巡航导弹具备了类似2000磅激光制导炸弹的硬目标打击能力。
套用篮球领域形容优秀球员在季后赛乃至总决赛舞台上精彩发挥的名词,“匕首”和“风暴阴影”这两款空地导弹,可谓各有各的“硬解”能力。巧合的是,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分别由人民空军主力战机轰6K、歼16和歼轰7A挂载展示的两款新型空地导弹,恰好与“匕首”和“风暴阴影”属于类似装备。
两款新型导弹虽然并非所在时代国内最新技术的结晶,但胜在研发进度和成本可控,并且也已各自发展出了改进型号。
除了高速突防和隐身突防之外,在俄乌冲突的空中战场上,类似“斯拉姆”空地导弹的传统中程亚声速空地导弹的生态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无人机所占据。虽然无人机在战场上显示出了低成本、易操作、具备不对称突防能力等优势,但它在飞行速度、反应时间和打击威力等方面,仍然无法彻底取代中短程空地导弹。
乌军在这方面自然是没得选(配套苏-24使用的少量Kh-25ML短程空地导弹已经所剩无几),俄军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根据我军在联演联训中了解到的情况,尽管参演参训的俄军苏-24/苏-34战斗轰炸机飞行员普遍有过赴叙利亚的实战经历,并以此在我军飞行员面前夸耀,但他们普遍缺乏发射Kh-59M空地导弹的经验。因此即使俄军拥有相应的弹药储备,Kh-59M相对较为繁琐的操作流程,对于其现有飞行员群体来说并不是一样容易上手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