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两伊战争让伊朗看到了军队正规化和国防自主化的重要性,那么1991年的海湾战争则让伊朗认识了打赢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巨大物力技术成本。彼时伊朗还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资源国,没有像沙特、阿联酋等富国一样大量引进东西方三代兵器提高军事现代化能力的资源和国际环境。面对冷战后单一的格局和美国“中东优先”的后冷战时代政策,伊朗有限的资源必须投资到正确的路径上,在项目管理上创造“奇迹”才能在强敌环伺的波斯湾地区为什叶派找到一条生存道路。
不过伊朗还是百忙之中引进了T-72的生产技术
而美军2003年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则帮助伊朗明确了如何发展应对美军的威慑体系。萨达姆的倒台使之前伊朗、沙特、伊拉克之间的特殊三角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中东格局和大国关系的平衡,让波斯湾局势从原来的“三足鼎立”变成“强敌环伺”。同时。2003年的美军再次展示了强大的信息化联合作战能力。
但和1991年多国联军调兵部署长达半年的海湾战争不同,2003年“持久自由”行动的美军秉承着“全球投送”的基本战略,大量在中东盟友国家前置预制装备,通过“快速部署,快速启动”在短时间内做好了军事行动的准备。美军这样部署的战略考量是,中东地区虽然是90年代以后美国政策的重心,但却不是美军军事力量的重点部署地域。美军绝大部分陆空军力量彼时依然部署在欧洲,大部分海军力量则部署在太平洋。美军更希望通过加强沙特、以色列等盟友力量的手段,辅以快速投送的美军,从而进一步用武力控制中东地区,大幅度降低美军“全球布武”的军事成本。
但这样的策略和美军在伊拉克快速陷入治安战泥潭的战场表现,让伊朗发现了美军在中东部署上的一系列弱点。美军虽然大幅降低了军事行动成本,但前置部署基地的节点过于脆弱,容易被少量纵深打击武器袭击而“牵一发动全身”。此外,经过信息化改造的美国陆军虽然突击力量强大,但一旦坐拥主场优势的防守方加强了反坦克导弹、迫击炮和IED等不对称打击手段,美式机械化部队立刻就要面对难以承担的战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