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对“盎格鲁-撒克逊”一词不陌生。这一概念在1850年的法国就已盛行,指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五个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美国激活“五眼联盟”,实质是鼓吹扩散陈旧的冷战思维;建立“四边机制”,实质是在本地区制造新的集团对立;推进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实质是在本地区挑动军备竞赛。(漫画 | 陈霞)
盎撒人动辄以先进文明自居,实际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近现代史中,哪里有战火、动乱、纷争,哪里往往就有盎撒人的身影。今天就来起底这一“世界乱源”的前世今生。
一、“上帝选民”
盎撒人信仰基督教,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肩负建立“山巅之城”、传播基督教文明的“天赋使命”。
以美国为例,早期来到美洲大陆的英国人都是基督教清教徒,怀着强烈的传教执念。马萨诸塞湾总督温斯罗普在一次布道时引用《马太福音》名句,“你们是世上的光,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意思是殖民者建立的新社区被上帝选中,将成为一座山巅之城,为世界所瞩目。19世纪,美国经历了自独立后的国家快速发展时期,“山巅之城”、“昭昭天命”渐渐成了在普通美国民众中流行的口号。
▲美国自诩“山巅之城”,表面光鲜亮丽,内里却乱象丛生。
有“山巅之城”,就有“地上之城”;有上帝的选民,就有“邪恶”的异教徒。
自大的盎撒人笃信这样的二元对立哲学,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晰划分“我者”和“他者”。难怪有人说,“盎撒集团”试图建立的是一种基于种族歧视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盎撒人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思维模式让原本同一个战壕的美苏反目成仇,导致处于冷战前沿的国家和地区热战频发、长期分裂、民族反目、自决权受压制,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
苏联解体后,“盎撒集团”又打着“反恐”、“人道主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先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穆斯林国家发动或挑起战争。自2001年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90万人死亡,其中约有33.5万是平民,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2003年,伊拉克巴格达一名年仅12岁的儿童在美军的轰炸中失去了双臂。